中華飲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國美食博大精深,因著地理、習俗、特產的不同,發展出各式各樣具有地方風味和相應的烹調方法。教聯會副會長鄧飛從四方面講解古今飲食分別,包括禮節、烹煮、調味和味道。原來很多飲食文化的歷史比我們想像中短呢!
1.禮節
我們今時今日如何飲食的例子不會像《周禮》那麼複雜,但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由分餐制到圍桌吃飯,這是一個最大的分別。分餐制就等於現在大家吃日本食物 ,或者吃快餐,一人一份。至於圍桌吃飯,即是團年或中秋佳節的時候,大家坐在一起夾菜,最多用公筷,有一個說法是大概在宋朝,尤其是南宋之後,中國人才真的坐在一桌一起吃飯,當時也不會用公筷。
鄧飛表示:「用公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香港沙士之後才流行起來」,但是在宋朝之前主要飲食的禮節就是分餐,就是「你有你吃,我有我吃」,每人有一張桌子或者叫几,即茶几的几,分開吃。即使是飲宴也是分開坐,不會坐在一起。圍桌吃飯是古今的飲食禮儀最顯著的分別。
2.烹煮
很多飲食的習慣在古代和現代未必相通,鄧飛以《老子》的「治大國若烹小鮮」為例,很多時候的翻譯就是,治理一個大國家好像煎一條小魚。意思是煮魚時不要將魚翻來翻去,煎魚要就由它,不要動,慢慢就會煎熟了;將魚翻來翻去就爛了,用這個來比喻無為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