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家庭生活,由於居住環境空間有限,假期時往往會帶孩子外出遊玩,甚至是與幾個年齡相約孩子的家庭聚會,讓孩子在活動時可以與同齡的孩子玩樂,加強孩子的溝通交流能力。有家長向社工表示家中的孩子在生日會時,只顧自己在一旁玩玩具,其他同場的孩子希望能夠一同分享玩具時,孩子不但表示不樂意分享,還離開了那群小孩子。
親子關係專家
筆者最近帶了孩子去了兩間中學參觀。其中一家是上體驗班,孩子說,他的一組絕大部份都是小五生。帶小五的小朋友去參加中學體驗班,絕對不是太早,也不是筆者太「怪獸」。在開放日的中學,孩子也遇上自己的同學。筆者之前的文章也提示過各位家長,明年今日因為要準備呈二及報名,真的沒太多時間帶小朋友去各間中學的開放日巡迴參觀,小五反而是最佳時間。
近日,香港政府與非政府機構舉辦了共創明TEEN計劃,帶動了社會推廣正向的風氣。計劃支持成功的企業老闆、企業高層、專業人士與基層家庭的初中學生成為師友,而居住在劏房和不適切居所環境的學生更能獲優先參加的機會。計劃希望可以讓參與計劃的學生能夠認識跨階層的人士,在經過非政府機構配對後成為師友,通過活動中相互交流認識,從而讓學生擴濶人生,使其視野更高、更立體。
作為家長,也會關心施政報告,當中有不少篇幅和學生有關係的,例如STEAM 教育、國民教育、生涯規劃等等。學科上,學生可以報讀STEM 相關學科,或一帶一路相關的學科。筆者想說STEM 教育不只是編程教育,我們需要「科技教育策略」才能公帑更有效運用。
有不少家長都會願意在社會服務中心裡為孩子報讀興趣班組,因為這類中心會設有社工和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在觀察到孩子出現異樣,甚或是有特別的需求時,可以及早發現和介入。早前,有社福機構的興趣班活動中有一個個案處理,值得與各位家長分享一下其處理方法。
作為家長,也會關心施政報告,當中有不少篇幅和學生有關係的,例如STEAM 教育、國民教育、生涯規劃等等。學科上,學生可以報讀STEM 相關學科,或一帶一路相關的學科。筆者想說STEM 教育不只是編程教育,我們需要「科技教育策略」才能公帑更有效運用。
10月8日,筆者聽了潘浚程老師的升中講座,雖然這次是第N次聽升中講座,仍然有不少收穫。元天中文老師的排比句與層遞句的分別,也真考起筆者。數學老師說不是單單孩子一個人去學習,而是與子女一同學習。
隨著疫情開始減退,社會漸漸重回正常,孩子又可以繼續參與課後活動,豐富成長的經歷。有時候在家長和孩子等候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社工會觀察到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以及孩子即時給予家長的回饋,有正向管教,也有高壓的管教。有家長常常表示孩子反叛,難於管教,令近期緊張常生活添上煩惱。
記得數年前孩子準備升中的時候,看過一篇文章,大約說小五小六的家長很難做朋友,初小時熱鬧的家長群,在小五小六時會變得沉寂起來。大家大多只會交流一下默書紙、今天的功課,大家很少會交流孩子大約報讀甚麼中學,更不會談課業。除非十分相熟,否則很少面試完在群內交流面試內容。小六畢業之後,更可以變成陌路人般,曾經的戰友,各散東西。
近日本地一間大學,發佈學童快樂指數,據報告顯示,指數從去年6.85,輕微下跌至今年的6.77,近年快樂指數下跌,並集中於低年級,出現欺凌的情況,或源於學生學業壓力隨復課後上升。香港有不少學校會舉辦生命教育,即使活動受到重重外在因素影響,而未臻完善,讓結果和效益減少,但亦可以為學生發揮了正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