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為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安全感,特別計較輸贏,認為自己需符合某些條件才會被愛。由於這類孩子時常擔心自己「被嫌棄」,無形就有種推動力想在環境中突出自己的能力感。專門研究兒童與家庭發展的美國心理學家Cummings與Kouros(2008)指出越不安的孩子,就越想在不同處境中「獲勝」;在輸掉的𣊬間,較易因內心的不安導致情緒失控。
情緒管理
在一次慈善賣物會的活動中,有幾位高小學生的表現十分積極,大力推銷自己所屬攤位的貨品,讓場內的氣氛高漲起來。入場人士除華人之外,還有小數族裔和外籍人士,同學們用自己僅僅夠溝通的普通話和英語能力向入場人士推介,同學們那份熱情和真誠使他們攤位的生意火熱,為活動籌募一筆可觀的款項。然而,有攤位的同學則比較靜,只是默默的站在攤位內靜待著客人的來臨。
很多家長也會認為,正面的情緒例如: 喜悅、快樂等就是好的情緒; 相反,憤怒、傷心、沮喪就是壞的情緒。其實孩子的負面情緒並不是洪水猛獸,它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在這篇文章中,兒童心理學家郭博士會與你分享三個有科學根據的方法,幫助你讓孩子與情緒做好朋友。
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少不免會遇到挫折,令到小朋友情緒變得低落。在這個時候,父母就擔當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引導孩子積極面對眼前的挑戰和挫折,讓孩子以更好的心態看待成敗。這一篇文章中,兒童心理學家郭博士會與你分享小朋友子面對挫折時,容易會有的4個思考盲點,幫助你教出勇於面對挑戰的孩子。
在未來的社會, 如果我們希望小朋友成功, 小朋友必須要有堅強的內心, 即使遇到困難的時候, 仍然勇敢站起來, 再接再厲。 在這篇文章中, 兒童心理學家郭博士會與你分享三個有科學根據的方法,幫助你教出勇於面對挑戰和堅強的孩子。
在香港的家庭生活,由於居住環境空間有限,假期時往往會帶孩子外出遊玩,甚至是與幾個年齡相約孩子的家庭聚會,讓孩子在活動時可以與同齡的孩子玩樂,加強孩子的溝通交流能力。有家長向社工表示家中的孩子在生日會時,只顧自己在一旁玩玩具,其他同場的孩子希望能夠一同分享玩具時,孩子不但表示不樂意分享,還離開了那群小孩子。
小息的鐘聲響起,輔導室驟然「熱鬧」起來。每天總有懷著不同情緒的學生走進來;有笑容滿面的、,有愁眉苦臉的、有帶着兩行淚水的、也有帶着一頭怒火的。莉莉是今天第一個氣沖沖走進來的學生,她在這個學期已第三次和朋友絕交了。她的媽媽也大感頭痛,不懂如何協助莉莉處理她在人際關係面對的問題。
近日,香港政府與非政府機構舉辦了共創明TEEN計劃,帶動了社會推廣正向的風氣。計劃支持成功的企業老闆、企業高層、專業人士與基層家庭的初中學生成為師友,而居住在劏房和不適切居所環境的學生更能獲優先參加的機會。計劃希望可以讓參與計劃的學生能夠認識跨階層的人士,在經過非政府機構配對後成為師友,通過活動中相互交流認識,從而讓學生擴濶人生,使其視野更高、更立體。
孩子愈長大愈不願意和家長分享心事,相信是其中一個家長經常面對的煩惱。因此,有些家長常會向我查詢怎樣可以讓孩子多分享自己的想法、孩子在心理面談中會說些什麼等等。其實,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參考一些心理治療的基礎,從而鼓勵孩子分享他們的想法及感受。
很多家長 都希望透過懲罰孩子 , 能夠打壓或者減弱小朋友的偏差行為。我也曾經聽過不少家長會說: 「我罰你是為你好, 我不教你, 誰來教導你? 」我想像在同一天內, 你也曾經說過以下的話: 「你還未準備好? 你要我說多少次才能夠好好聆聽?」 「不要再這樣做了! 你真的令我很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