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友好家長校友會副主席Karen是兩孩之母,未成為全職媽媽前是一名律師。當媽媽後,認為小朋友的才能要花時間去發掘,假如當時她沒有辭職,很難在忙碌工作的日子中,抽時間與兒子見面,更不用說去細心聆聽和了解他們。她寄語家長要細心觀察,因為每個小朋友的天賦也不一樣,能發掘他們才能幫助他們行得更遠。
Karen 表示兒子對學習很有興趣,認為學習不是痛苦的事,對很多事物保持着好奇心。她相信這種態度不只影響他在小學的學習,而是在中學、大學,甚至整個人生。Bally補充說,兩兄弟對學習是十分渴求(hungry) 。
充當老師角色 發掘有趣教學
Karen辭職後,自己也成為老師,研究如何令學習變得有趣,而不是照書讀。例如數學科,她就把數字形象化,讓兒子摸到;又會利用五顏六色的教具吸引他們。她認為學習其實在生活裏,有次在買了一條魚,回家後才發現沒有宰割。所以她就叫兒子劏魚,從中認識魚的內臟結構。過程中放手任他嘗試,同時在網上學習魚的結構,例如認識哪裏排泄。兩名兒子曾讚賞媽媽,在媽媽身上學習的知識比學校更多。
人仔細細|肩負起社會責任為有需要學童提供免費教學 按照學生能力編班因材施教
成為全職媽媽的改變
Karen認為個小朋友都可以有成就和專長,毋須拘泥學術。以前的年代沒有智能電話和電腦,背到多少知識等於他的世界,但現在有互聯網,她勸其他家長不要重視中英數理,因為20年後的世界不像今天,所需的職業也不同。她也不想兩個小朋友做律師,下個年代或者不需要律師, 因為未來AI(人工智能)可以解讀法律文件。
很多家長衡量成就的標準就是賺錢多、社會地位高,Karen不是這樣想,她認為一個人最緊要是做自己喜歡的東西,自己開心,就有自己的價值。
她憶起兒子在讀傳統學校時,老師不准問問題,又多測驗考試,完全沒有時間消化課程。同時太着重分數,對小朋友很打擊, 也令媽媽受到打擊。她認為小朋友「未得不代表唔得」,但學校已用分數否定他。以前Karen十分注重分數,因為她也是在這樣學習環境長大的,但現在她的想法是兒子在18歲前,要他們的保持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當中的關鍵一是好奇心,二是興趣,讓他們享受和欣賞學習的過程。
如果有興趣登記參與校長簡介會的家長,可到Bally 與你童行了解詳情。
https://zh-hk.facebook.com/ballytogetherwewalk/
相關文章
子女成長 |讀書叻先有將來?多面發挖潛能為成才基本步
人仔細細|運動對孩子成長極為重要 從中學懂追求成功 面對失敗
人仔細細|學校教學模式影響子女投入程度 家長選擇學校切忌貪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