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與電腦,漸漸地產生更多樣性的功能供我們使用,當中的電腦遊戲、手機遊戲,更是現今時代消閒娛樂的潮流。在孩子使用手機與電腦時候,我相信每一位家長,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沉迷玩手機和電子遊戲的,但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從哪個方向入手去跟孩子溝通這件事呢?
情緒管理
父親和母親在家庭之中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從傳統華人社會的家庭中,父親是家庭的主要管教者,能給予孩子明確的規範和原則。他們教導孩子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成為孩子的男性楷模。而母親通常是情感支持者,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她們建立孩子自我價值,教導他們與人相處之道。
對於子女的「私隱」要求,家長難免會感到忐忑不安、不知所措。但其實,子女懂得提「私隱」證明他們正在成長。直到踏入小學階段,他們漸漸對公開與保留哪些個人資訊、想法有掌握,同時明確地要求擁有私人的空間和時間,反映私隱的概念在孩子的世界中逐漸形成。當子女踏入青春期,私隱的需求將會愈來愈強烈,所以私隱可算是一個爸媽的長期課題。
最近電影《Barbie 芭比》上映,也令不少人回憶起兒時的玩伴。不過Barbie從來都是被定型為是女生會玩的玩具,當有些家長看到仔仔會玩Barbie或者是比較女性化的玩具時,不免會感到緊張。他們擔心這是否代表孩子的性別認同有問題,或者會對孩子未來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然而,這些擔憂是否真正有根據呢?讓我們來看看兒童心理學家Dr. Rosa Kowk(郭博士)怎麼說。
又一屆DSE放榜了。正當大家追訪應屆狀元時,卻不幸地有一位應屆考生疑因對放榜結果失望,而選擇結束了生命,令人惋惜。在此希望鼓勵成績「暫時」(not yet)不理想的應屆考生,亦希望為其家長提供建議,以便表達他們恰當的支持及鼓勵。
鼓勵子女說「不」能建立積極自我形象,促使他們發掘、順應內在需要。透過學識拒絕,子女能逐漸了解個人喜好和學識堅持其觀點,自信而不失禮貌地表現自我。
最近又發生學童自殺案,家長群組內猜測是關於學業問題,因為在派發試卷後發生。筆者不敢猜測是什麼原因,也不會一口咬定是學校功課多、測考多的問題,因為環繞着孩子,有家庭、朋友、學校等等,很難歸疚一方的責任。
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時聽到家長反映對子女「鬧情緒」的擔心,例如子女會因被限制玩遊戲而大發脾氣,或一旦遇到挑戰便容易放棄,令家長十分懊惱而前來求助,希望為孩子安排心理輔導服務以提升子女的情商。
華語天后李玟(Coco)輕生離世,終年48歲,震驚外界。出生於香港的李玟,1994年在台灣發行首張個人唱片出道,2023年將迎接她出道30周年。然而,李玫兩位姐姐於昨晚(7月5日)公布離世噩耗,指李玟飽受抑鬱症所苦,令大眾更加關心精神健康的重要……
父子關係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於兒子的性別認同和性別定形有著深遠的影響。在華人社會中,男性往往被賦予保護者和隱藏情緒的角色,這種父子關係模式可能對兒子的精神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