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過度重視快樂反而唔開心?家校氛圍乃孩子表達感受關鍵

03-01-2024
正向教育-負面情緒-青少年成長-程沛玉小姐

電影《年少日記》 (小量劇透)中有一幕是最令老師信任的班長,為了証明自己不是留字自殺的那位學生,捲起衫袖展示沒有𠝹手的傷痕,但被社工發現傷痕其實埋藏在被衫袖遮蓋的上臂,這樣的情節對筆者來說真實不過。事實上,要學生傾吐心聲,家庭和學校接納負面情緒的氛圍十分重要。

開心果內心未必快樂

數年前遇上一名中學生以文字偷偷訴說,自己在學校及家中扮作一個開心果,但自己其實並不快樂,他經常在別人看不到的身體地方𠝹傷自己,以身體的痛掩蓋內心的痛。後來經了解他不是不願意表達自己的問題,只是當向家人表示有壓力時,換來的卻是「少少壓力都承受唔到」,自此他便不想再表達。

讚賞有助培養孩子自信?正向教育=有讚無彈?到底什麼是正向教育

正向教育-負面情緒-青少年成長-程沛玉小姐 1
(圖片:《年少日記》)

若時光可以倒流,他早期的負面情緒可以被聆聽、被接納、被明白、被理解,他需要掩飾自己在人前扮開心嗎?繼而自我傷害嗎?可幸發現及時,最終他被送院接受治療,不致釀成悲劇。

四川做義工助人收穫成功感 超級狀元立志讀醫

了解早期負面情緒

正向教育-負面情緒-青少年成長-程沛玉小姐 2
(圖片:《年少日記》)

近日學生的情緒健康再度令人擔心。每次有輕生者,我都會不禁想,假若他們早期的負面情緒有人與他分擔,結局會被改寫嗎?

我們體內盛載著負面情緒時,就像手中拿著一杯水。假若要你拿著那杯水一分鐘,相信不是問題,但拿一小時,你的手便會感到酸軟;如果拿著一整天,你的手可能已感到麻痺。其實水的重量沒有改變,但當你拿得愈久,便愈覺得水重。我們的不快、擔心、憂慮及壓力就像這杯水,如果我們只是想一陣子,不會感到什麼問題。但當擔心、憂慮及壓力持續想著,它便會損害我們。如果天天想著,便會感到沮喪,甚至絕望。

社會文化傾向情緒抑制

為何我們都害怕表達負面情緒。有沒有發現在公開場合問別人的情緒,幾乎所有人都會回應正面?但有研究發現,在保密調查的自述回應中,我們大約60-70%的時間都是處於負面情緒中。

情緒抑制是社會的文化,從小我們被教導「小孩要乖,不要多嘴」、「不要喊衰哂」,過多情緒表達是不受歡迎的。幸福快樂似乎是公開場合唯一可以被接受的感覺,特別是當今社會似乎太強調「正向」,要活出「正向」才會被認可。如果你一直不快樂,思想不正面,那你就是失敗或有問題。試問在這環境下會讓人願意分享負面情緒嗎?

不當演譯「正向」反招壓力

近年社會都傾向把「正向教育」、「正向親子」引入校園及家中。這股「正向」源自「正向心理學」,它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心理學往往側重於精神疾病。正向心理學側重於個人和社會福祉,強調幸福、生活福祉和積極性,相信確實幫助了不少人開啟了幸福之門,可是當它被過度或不當地演譯時,「正向」這兩個字便會使人產生壓力。

其實柏克萊大學教授Iris Mauss和她的團隊早在2011年就提出「過度重視快樂會導致不快樂」。當一個人太過重視快樂,對快樂的過度追求,反為自己設置了一個更高甚或是難以達到的標準,會為自己不快樂而感到失望,繼而導致更不快樂。

正向教育-負面情緒-青少年成長-程沛玉小姐 3
(圖片:《年少日記》)

負面情緒不是個人獨有問題

要校園或家庭「好精神」,相信不是盲目去追求「正向」或快樂,或許是首先要有一個能夠包容不同情緒,能夠察覺自己的情緒及情緒來源,讓人願意表達自己真正情緒的空間。曾在一所小學經營社交情緒教育三年,見証學生由不懂、不願意表達情緒及背後的原因,到自在地公開表達自己的不同情緒,他們甚至比一般中學生更能明白及表達自己的感受,老師可及早察覺學生的問題,家長也欣喜表示孩子更懂得表達自己的感受,更能明白孩子的想法。

當學生感受到學校或家庭氛圍是能夠接納不同情緒,明白負面情緒不是個人獨有的問題,他們才願意分享自己情緒及去理解別人的感受,相信負面情緒也不會累積,而導致令人走上絕路。

程沛玉小姐

現為社會企業昭悅教室創辦人及慈善團體婦女基金會首席顧問,此前為該會的副行政總裁。 她擁有英國約克大學碩士學位、英國萊斯特大學深造文憑、 澳洲Institute of Positive Education「正向教學導師培訓証書」、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社交情緒教學導師培訓証書」,美國Responsive Classroom® 及 Centre for Mindful Self-compassion証書、Rick Hanson博士的正向神經可塑性(Positive Neuroplasticity)專業証書、英國MindBe Education認證的幼兒靜觀導師及Mindfulness in School Projects認證的小童及青少年靜觀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