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小朋友勞心勞力,好多家長因為育兒而導致壓力爆煲,引起焦慮等負面情緒。有專家接受《新城教育+》專訪時指出家長若有3種思想偏差,好易令自己好大壓力和不開心。如果家長面對壓力時,可通過「ABC錦囊」紓解壓力,以及走出思想陷阱。
華人社會愛比較
學前幼兒家長面對不同壓力,包括管理小朋友情緒、教養問題等,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座教授黃富強教授認為華人社會喜歡比較,情況極之強烈,怕小朋友輸在起跑線,家長亦希望仔女出人頭地。另外照顧小朋友成長發展需要,包括起居飲食、人際相處、溫習或做功課等,每一個步驟家長都要有一個很好的規劃 ,慢慢積聚成壓力。如果小朋友是SEN(有特殊教育需要),令家長更易焦慮。
提防非黑即白思考
有些照顧子女出現不同程度的壓力,有些人會覺得不是大問題,黃教授指出原因是人的認知,如果人看那件事看得嚴重的話,那事就嚴重,反之亦然,「有些人在評估事情會出現一些偏差的情況,明明那件事可能沒什麼特別,如果我有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沒有中間位置的話,基本上會影響了一個人的情緒 。」他舉例爸爸回家看到兒子在玩遊戲機,認定兒子一定是懶、不做事,可能兒子讀書讀到很累想放鬆,如果爸爸有非黑即白想法,在評估兒子的情況就有偏差了。
偏差想法扭曲事情
除了非黑即白思維,亦有「大難臨頭」想法,即是想事情想到無限放大;亦有一種思維是「攬上身」,即是孩子出現什麼問題都怪自己照顧不好。黃教授解釋:「這些偏差的想法令到我們看事物的時候將事情扭曲了,令到自己很大壓力、很不開心。」
認知行為治療介入
出現偏差的原因源於個人經歷,包括家庭教養,父母灌輸什麼想法,塑造出價值觀,黃教授說價值觀本身是沒有問題,如果將這些價值觀變得很僵化就有問題。舉例如果男士認為做爸爸一定要賺錢回來,把小朋友養好才是一個好爸爸,當他失業沒有錢就認定自己不是一個好爸爸,繼而自責、不開心,給自己壓力。這種認知偏差可透過認知行為改變,針對他的思想做糾正。輔導模式透過工作人員、社工或者受訓人士和家長進行個別面談或者小組輔導。
家長ABC錦囊
協康會區域經理吳晃榮建議,如家長面對壓力時,需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態及行為表現,透過「家長ABC錦囊」法紓解壓力。A即是Awareness 自我覺察,方法是觀察自己有否出現傷心、低落沮喪、欠耐性及暴躁等情緒變化,以及了解有否出現不同的身體狀況,如心跳加速、肌肉緊張、呼吸不暢等。
第二步是B,Behavior行為應對方法:建立Me time做一些正面和自己喜歡的行動,幫助分散注意力,把集中力轉移到不會產生或不相關負面情緒的事情。如與朋友相聚或與親友傾訴。第三步是Cognition 思維應對方法:暫停思想,讓腦袋停一停及休息。運用簡單的自我反問來糾正自己的負面思想,並嘗試以不同的觀點與角度理解壓力事件。
助走出思想陷阱
由A到C的進程需時,原生家庭建立起來的思考模式怎樣去扭轉?吳晃榮指出整個介入的時間 大約半年至九個月,當中包括六節小組、八次個人輔導,協助家長能夠辨識到自己的思想陷阱,亦都有一些方法放寬他的規條,有助他改善負面情緒。由認知行為介入組的數據顯示,在介入後和三個月後的跟進中,家長負面情緒達健康水平的百分比由72.5%上升至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