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愈長大愈不願意和家長分享心事,相信是其中一個家長經常面對的煩惱。因此,有些家長常會向我查詢怎樣可以讓孩子多分享自己的想法、孩子在心理面談中會說些什麼等等。其實,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參考一些心理治療的基礎,從而鼓勵孩子分享他們的想法及感受。
心理健康 |應付孩子說謊三大建議
人本治療理論的三種特質
20世紀美國心理學家Carl Rogers提出人本治療理論(Person-Centered Therapy),他相信個案擁有自我理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治療師與個案的關係是最重要。其中,他指出治療師需要有三種特質,才能讓個案願意坦誠地分享,那三個特質包括:「一致性」(Congruence)、「真誠」(Genuineness),以及「無條件關懷」(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這三個特質不難理解,但家長可以如何於日常生活中做到呢?
始終如一的真誠
「真誠」(Genuineness)指的是家長可以如實分享自己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而「一致性」(Congruence)則是指家長內在想法和表達的想法是一致的,不會「表裡不一」。例如當家長開樂時可以和孩子分享;生氣時亦可以坦誠和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家長應注意表達情緒時可保持冷靜,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而非宣洩情緒於孩子身上。
心理健康 | 應付孩子發脾氣8大方法
無條件的關懷
家長當然關心自己的孩子,但「無條件關懷」(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的意思是不受孩子的行為、說話或其他因素,家長都能夠無條件地關愛孩子。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家長仍然能夠接納他們,例如不會因為孩子「無禮貌」、學業成績不理想等等,而影響對他們的關心。這樣亦可以令孩子明白家長的包容及接納是無條件,不會因為外在因素而有所影響。
將心比心
同理心是與孩子溝通時最重要的元素,家長可以嘗試代入孩子們的角度,想像他們會有的想法及感受,從而表達理解及包容,鼓勵他們坦誠分享。當孩子不願意分享,家長可以多鼓勵、少批判,讓孩子知道有空間可以自由表達想法及感受。家長亦可以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及感受,讓雙方建立互相溝通的橋樑。總括而言,家長可以透過營造一個讓孩子感覺舒適、安心的環境,並透過一致及真誠的關心、言行,讓孩感受到接納及包容,願意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及感受。
輔導心理學家吳加垚小姐 (Yoyo K. Y. NG)
輔導心理學家,碩士畢業於香港樹仁大學社會科學輔導心理學系,擁有澳洲阿德雷德大學心理學榮譽學士。她本著傳統輔導心理學理念,相信預防勝於治療。她深信每個人也是獨一無二及擁有不同的強項與特點,而透過心理輔導便能加以發展。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專家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
相關文章
心理健康 | DSE放榜身心調整 訂立合理期望減輕壓力
心理健康 | 為掩飾自卑而講大話?誠實需要坦誠信任
家庭教育 | 青少年唔聽話又反叛?掌握四大溝通技巧與子女建立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