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將至,本應是學生們大玩特玩的日子,在疫情籠罩下的第二個暑假,大家又會怎樣安排?最近和一些學生聊天時談及他們的暑假,雀躍與期盼缺席,都說沒有什麼特別安排。由上年2月疫情爆發之始,筆者所屬的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一連29個晚上做網上直播,為全港市民提供免費心理資訊和心理支援,為社會略盡綿力,其時眾多心理學家一起探討在疫情下的身心調適,也論及如何處理學生在家上課,欠缺社交的狀況。以至今年初,我們在不同平台分享的不再是適應社交距離,而是重新去適應 社交 。
不少學生指出,他們日常和朋友的交流因疫情下變少,大部份時間都靠在 社交 媒體或網上活動知道朋友的狀況,而受限聚令的影響,也大大減少了原來的多人聚會與群體娛樂活動。當復課回到學校,反而感到現在習慣了在家上網課,即使是和同學相處也稍會感到不自在。作為社會性的動物,人需要和自己的團體和友伴保持良好的關係,這不但是滿足和保障生存的需求,更是與我們的自尊和快樂相關聯,青少年的人際相處尤其重要,因為這是建立他們自我身份和認同的要素。
復課準備|4大貼士為復課做足準備
在疫情下,我們大量倚靠社交媒體去聯繫,然而,科技的便利並不代表人際溝通有著更好的「連結」。早在2006年,Miller McPherson,Lynn Smith Lovin 和 Matthew Brashears 發表了一份研究,指出與上個世代相比,美國人減少了1/ 3 的親密好友,25%的受訪者說自己並沒有任何親密好友,是20年前的2倍。社交距離和人際疏離是容易令人產生孤寂感,而長期的孤寂感會減低受壓能力、減少快樂感、影響睡眠和健康。另外,Cacioppo & Hawkley在2009年的一份研究中指出,孤獨會破壞大腦的認知與及執行正常運作的職能,並影響健康和降低深層睡眠的時間。當人長期被孤獨感籠罩,更有可能會感到焦慮、害怕別人的評價和隱藏真正的想法。因此,長期處於欠缺真摯溝通的時候,許多人會把自己的快樂建立於物質和消費娛樂生活上,沉迷電競、影視、美食等,認為享樂和追求物質可以快樂。
在 社交 中保持良好的溝通,可嘗試:
– 覺察自己在人際溝通時的情緒反應,選擇合適的言詞和行動去表達自己
– 溝通時專注,讓對方感到被尊重
– 多留意非語言溝通:眼神、表情、肢體動作、聲線、語調、沉默,以更全面接收訊息
– 多主動聯繫,即使不能常相見也與不同的朋友保持友好關係
– 能力所及時多些展示利他行為
– 多鼓勵別人,指出別人的優點
參考資料:
Cacioppo, J. T., & Cacioppo, S. (2014).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The toxic effects of perceived social isolation.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8(2), 58-72.
Cacioppo, J. T., & Hawkley, L. C. (2009b). Perceived social isolation and cogni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3(10), 447-454.
McPheron, M., Lovin, L. S., Brashears, M. E. (2006). Social isolation in America: changes in core discussion networks over two decad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Vol. 71, 353-375.
方婷小姐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樂融整合心理治療中心創辦人,現私人執業。近年方女士主要作臨床心理治療及教學工作,現兼任美國上愛荷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香港青年協會講師,碩士畢業於香港大學佛學輔導、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及悉尼大學傳理系,並分別擁有電影、中國研究和心理學的學士學位,累積超過 10 年專上學院教育經驗,曾於港、台出版多本心理著作。 |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專家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