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是親子活動的好時機,家長若能夠放下工作的煩擾與孩子共處,定必可以通過互動增進彼此的了解,並從活動中與孩子一同 成長 。筆者同樣爭取在假期時放下手頭上的工作,與女兒一同享受假期間的親子時間。
成年人要承擔後果和責任,更要接受自己的選擇。有些成年人做事優柔寡斷,決而不行,往往錯失處理事情的最佳良機;然而,有些成年人則行事果嚮,做事往往讓人感到有著一種目標清晰的態度,給人一種懂得把握時機的感覺。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原因有機會是在成長期間未有學懂做決定的模式,而這種模式是需要從小訓練出來的。筆者在剛剛經過的假期前,與女兒討論過有關假期的行程安排,最終定下了大清早出門口去探望祖父母。在早前的文章經已提及過如何從小開始提高責任感,並培養孩子良好的時間管理,故此女兒能依時起床,自行梳洗整理好後便一同外出,在父親的角色上即時就著女兒這種守信用的安排給予了言語上的肯定。不過孩子沒有滿足假期的時光,並再要求下午加插新行程。女兒希望去購買玩具,同時又希望能夠去品嚐心儀的餐廳,更希望可以在晚上與叔叔一同玩耍。這種需要滿足多個願望的機會似乎並不可行,但又不必即時以成年人的認知和判斷去做決定,故此作為爸爸的角色便需要與女兒一同重新調整行程安排。首先,先依從女兒的選擇定了一個行程調整,為行程編配好女兒期望的時間和路線,更要求女兒設計好Plan B的路線,然後便與女兒共同按照預設的安排進行。一般的孩子除了做功課和溫習能能妥善把握好進度外,超越了學校範圍以外的一般都難以掌握,所以家長們必需教導孩子做好預備方案,才不會因為未能滿足期望而產生負面的情緒,把失望的情感轉以「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結果,筆者女兒並未能做到她預期的較果,可是她沒有抱怨和任何負面的感覺,反而告訴筆者明白到未能夠做到所有事情的必然性,以及期待下星期再次安排。
孩子的成長都必需要經過正向引導,才能夠學習到當今社會需求的模式,家長也不能夠以當前自己的角度作為孩子行為的標準。筆者建議家長可以嘗試與孩子在假期中做以下溝通﹕
– 討論假期的活動,從而讓孩子對假期抱有希望與目標;
– 定立假期活時間表,令孩子在定立目標的過程中可以學習時間性;
– 與孩子傾談有關未能達到目標時的應對方案,使孩子能夠學習面對逆景;
– 在活動後與孩子學習欣賞已完成的目標。
梁秉堅 Jeff Leung 註冊社工 關注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推動正向Positive文化, 提升社會、企業、家庭保持「正向」 |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專家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