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ChatGPT」新科技的誕生及發展,有些職業技能可能會被取代,在這情況下,如何穩固自我價值?
Tag Archives: 情緒健康
在一次的家長工作坊中,筆者向家長們提出有關人人都需要為自身的情緒負責這概念,並以子女考試成績不似預期為情境作討論,可能這情境太切合大家的實際經歷,因此引起大家熱烈討論,其中有一位家長問:「可是我女兒沒盡力,考試成績差,難道我不能夠覺得失望嗎?」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如果對方不是這樣做,我就不會有這個情緒 」,這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人的情緒是由對方的行為和言語所激發起的。
在小學舉辦家長交流小組時,我會問家長一個問題,「你是如何看待你的孩子?」。家長通常會表達「希望孩子健康生長」、「與孩子關係不錯」、「或者在學業上能夠再努力一點就好了」等等。我又會再問「你覺得你的孩子是如何看待你呢?」,家長會打趣地笑說:「他應該覺得我囉嗦」、「道理有點多」,「讓他玩多一點就好了」。其實答案是沒有標準,重點在於父母怎樣理解自身與孩子成長的關連。
在爭分奪秒的世代中,凡事講求效率、成果,我們傾向聚焦於即時結果,追求長遠目標的耐性相對減少,日常生活中欠缺耐性的例子包括:點開網頁後三秒鐘沒出現畫面就懷疑網路出了問題、等候交通工具超過五分鐘就開始考慮要不要改搭的士等。
孩子因為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安全感,特別計較輸贏,認為自己需符合某些條件才會被愛。由於這類孩子時常擔心自己「被嫌棄」,無形就有種推動力想在環境中突出自己的能力感。專門研究兒童與家庭發展的美國心理學家Cummings與Kouros(2008)指出越不安的孩子,就越想在不同處境中「獲勝」;在輸掉的𣊬間,較易因內心的不安導致情緒失控。
其實小學生涯規劃並不是新興的概念,不少海外國家如加拿大、新加坡等早已在小學階段推行生涯規劃教育多年。香港教育局最近亦訂定了「小學生涯規劃教育推行策略大綱」,將生涯規劃教育由中學提早至高小階段推行,幫助學生及早認識自己的志向和興趣,為未來做好準備。
每個人類行為,都會有它的動機,就如感到肚餓時吃東西,是基於攝取養份之需要,以供日常能量消耗。另一邊廂可能會朋友反駁:「可是有些行為是沒有動機的,就如暴飲暴食,人們無止境把食物放進胃裏,明明自己也很難受,但還是不明就裏地做,這完全是沒有動機可言!」其實沒有明顯動機的行為並也不等如沒有動機,只是在於我們是否覺察到而已。暴飲暴食,也可能是不安、混淆、焦慮感的投射行為,只我們未必不察覺得到。
隨著「愉快學習」及「正向教育」於近年逐漸普及,很多家長都摒棄「細路仔要鬧」的管教方式,改以讚賞、鼓勵教育下一代。小朋友聽到讚美說話的一刻固然開心,家長都希望藉此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從而使他們勇於嘗試,發揮潛能。
相信大部分小朋友都不喜歡做功課,有的精靈一點的學生,更會質疑學習的意義,認為所學的東西與生活實際所需無關,因而對學習不感興趣。而孩子之所以抱有這種消極的心態,背後必定有其原因,可能是累積太多挫敗、或是因競爭而感到壓力及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