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ChatGPT」新科技的誕生及發展,有些職業技能可能會被取代,在這情況下,如何穩固自我價值?
情緒管理
情緒都有能量值?著名心理學家David R. Hawkins,運用運動學原理和二十年長期的臨床實驗,統計及分析發現,人類各種不同的意識層次都有其想對應的能量指數,人的身體會隨著精神狀態而有強弱起伏。他將意識能量量化排列成0-1000的範圍,低於200的負能量會削弱身體,而200到1000的正能量則有益於身體 。
疫情讓戴口罩成為新常態,然而對於一些受創傷者或自信心不足的人來說,口罩成為了一個保護自己的屏障,也是面對外界的一個安全感。然而,當政府取消了口罩令後,這些人可能會遇到一些挑戰,需要重新適應社會。
近日與不同家庭管教方式的家長們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當中的討論還研究該讓孩子入讀傳統學校還是國際學校,甚至有家長表示現正安排孩子在升讀中學的時間便送往海外讀書,家長們為孩子的成長喋喋不休。這樣的討論內容蘊含著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為何。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而教育方式也一直是爭論不斷的話題。其中,放養式教育和圈養式教育被許多人討論,究竟哪種教育方式更好呢?
在爭分奪秒的世代中,凡事講求效率、成果,我們傾向聚焦於即時結果,追求長遠目標的耐性相對減少,日常生活中欠缺耐性的例子包括:點開網頁後三秒鐘沒出現畫面就懷疑網路出了問題、等候交通工具超過五分鐘就開始考慮要不要改搭的士等。
因應不同的場景所產生的情緒反應,代表著不同的情商(EQ﹕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具備較高情商的孩子,在成長中會有何好處﹖父母又應該如何培養出較情商高的孩子?
步入2023年,社交距離措施在疫情緩和下放寬,不少家長在除夕晚上陪同孩子外出慶祝,歡度節日。「一年之計在於春」,意思是在春天時做好未來一年的計劃和安排。農曆新年將至,家長可以善用節日的時機,與孩子暢談人生。
最近,我留意到在工作或私人社交生活上遇到的家長,無論孩子年長或是年幼,他們大部分好像總帶著一份為孩子而憂慮的心情。孩子仍小的,就擔心他們的健康、發育;長大些少就開始為著他們的學業、社交而緊張;處於青春期的,就煩心他們反叛、感情狀況、前途選擇;成年時又為著他們的工作、經濟、生活而掛心⋯⋯所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絕不誇張。可是,作為子女也好,父母也好,當然不希望「長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