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年輕人覺得人生好灰?一個行動可重燃希望

09-01-2025
0109bally

近年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問題引起社會關注,在新城知訊台節目《人仔細細》,主持人黎莉與ABC Pathways負責人Bally,以及香港情緒健康學會創會會長林美玲醫生(Dr. May)探討港人的精神健康情況,一同探討了香港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及現代青少年抗逆能力較前代低的原因。

黎莉引述最近一宗新聞,提及港人的開心指數跌到七年的新低位,高達三成受訪者患上嚴重抑鬱,凸顯了香港人心理健康情況的嚴重性。她又引述世界衛生組織的預測,料2030年情緒病將會成為「失能調整生命年」,意味著缺乏心理健康將對個人生活造成重大影響。

疫情加劇精神健康危機

本身是精神科專科醫生的Dr. May一直關注港人精神健康,她提到創立香港情緒健康學會的契機源於疫情。在2020年疫情期間,她發現很多人不開心,尤其疫情被逼困在家,當時她做很多義務診症,很多病人問及情緒問題,於是她開始找了很多義工幫助,在疫情第五波高峰期,甚至有200位義工,一星期七天,每天10個小時,由醫生 、心理學家和護士等,為市民提供身心健康支援。

她說:「他們看到社會在困局裏,義務走出,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個療癒」,這也促成了香港情緒健康學會的成立。學會宗旨有三個P,即是professionalism(專業)、proactive response(回應)及passion(熱情),現時學會推出計劃,特別針對青少年情緒健康的問題。

人仔細細|肩負起社會責任為有需要學童提供免費教學 按照學生能力編班因材施教

兩大因素影響心理健康

精神健康-情緒病-青少年-壓力-心理1

世界衛生組織在疫情期間發表數據,全球約25%青年人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憂鬱,是疫情前的兩倍,Dr. May提到焦慮憂鬱等情緒病,背後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先天因素,例如個性較沉鬱、內向,或者家族有情緒問題。環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個人的心理健康。她說:「我們回頭看疫情那幾年,很多封城導致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離,當獨處的時候會增加很多孤獨感。當時大家面對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包括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恢復正常生活,所以疫情期間特別多人有情緒的問題。」

黎莉指這一代人有嚴重的抑鬱的比例較以往上升,為何現代人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她更指上兩代的人生活豈不更艱難?Dr. May回應指,大家很不容易捱過疫情,但是疫情過後,全球經濟都是一般,提醒人們不要低估成人的情緒傳染小朋友的影響力。


她說:「縱使小朋友不知道爸爸媽媽憂什麼心什麼,但是當小孩子看到爸爸媽媽很愁的時候,父母永遠是孩子的安全感和穩定感的來源, 就算小朋友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他也會感受到這個世界都很灰暗。」疫情過後,全球依然充滿著不確定因素,包括戰亂未止,加上青年人關心極端天氣和全球暖化的議題,這些因素增加年輕人的無助感和絕望感。

她續說,雖然香港經濟較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富裕了,但不少父母為了生計,反而少了陪伴時間,「當資源豐富了,陪伴少了的時候,便用物質來補償,其實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及早識別助走出陰霾

精神健康-情緒病-青少年-壓力-心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