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讀書環境看重學業成績,有部分在外國讀書回流香港的家長認為,只有在國際學校才能有相對輕鬆的學習環境,在新城知訊台節目《人仔細細》,主持人黎莉與ABC Pathways負責人Bally探討為什麼新一代學校提倡愉快學習,遇上阻力,又指出華人社會有一種風氣非常嚴重,影響子女學習。
黎莉早前做訪問,與三位在加拿大接受教育的朋友聊天,他們均認為香港的教育制度存在問題,過於注重操練和追求成績,甚至在學生參與運動時也以目標為本,建議在香港讀書的學生轉往國際學校。黎莉回應指香港有很多好學校,不解為什麼他們覺得學生在香港讀書感辛苦。
華人社會存競爭文化
Bally回應指,華人社會重視比較,並表示「中國人文化喜歡要贏,喜歡比較,所以大家著重的不是享受過程,而是著眼於結果。即使有新一代學校倡導不應以目標為主,而是讓孩子愉快學習,但社會中卻缺乏這樣的家長。」
她舉例,早前她參與學校巡禮,當中有些學校教學方法理念與傳統的不同,重視學生的知識認識而非單純背誦。席間有家長表示學校多了默書,由三個月一次默書,加至一個月內向一次中文和英文默書,該校校長回應指,他不贊成默書,認為默書是沒有實際用途,頻率由三個月變成一個月,都是要迎接家長的要求和回應,反映家長仍受傳統教育思維影響。
Bally也認為默書不完全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她指女兒在國際學校就讀,該校不設默書,但學生仍具備良好的書寫能力、廣泛的知識和出色的閱讀能力。她強調重要的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非單純的字詞量。然而,在社會層面上,許多家長仍抱持傳統教育觀念,使想要在香港推行新教育理念的學校面對很大阻力,學校為了滿足不同家長的期望而被迫作出調整。
人仔細細|肩負起社會責任為有需要學童提供免費教學 按照學生能力編班因材施教
Bally強調,學校面試是了解家長與學校理念是否一致的重要過程。若雙方理念不同,則可能導致家長對學校管理提出許多意見,迫使學校不得不做出調整。她進一步指出,競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家長,「學校有比賽、課外活動,哪一個家長不是爭奔頭,說要做最好的那個?究竟是學校帶出來,還是傳統家庭觀念要令到小朋友去贏呢?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