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舉辦家長交流小組時,我會問家長一個問題,「你是如何看待你的孩子?」。家長通常會表達「希望孩子健康生長」、「與孩子關係不錯」、「或者在學業上能夠再努力一點就好了」等等。我又會再問「你覺得你的孩子是如何看待你呢?」,家長會打趣地笑說:「他應該覺得我囉嗦」、「道理有點多」,「讓他玩多一點就好了」。其實答案是沒有標準,重點在於父母怎樣理解自身與孩子成長的關連。
紐約一位心理學家 Shefali Tsabary (2010) 在《清醒的父母》(The Conscious Parent) 書中提及,人生中總有幾次做深層次思考的重要時刻,例如將來在事業、生活上想怎樣編織等等。養兒育女是人生其中一個重要的經歷,作為父母要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例如自己想做一個怎樣的父母?我的目標是怎樣呢?我與孩子的相處,體驗到我以上的想法嗎?這樣思考或會令你對孩子共同成長有多一份見解。
儒家思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於第一位,養育孩子不是一個應對式的考驗,而是父母一個自我修煉成長的過程。家長的成長與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成正比的關係,父母學習一小步,孩子成長多一步。
心理健康 | 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
如何與孩子共同成長?
1.父母與孩子分享生活上遇到的難處,以及面對難處的感受和方法,可培養孩子的抗逆能力( Resilience )
父母可以適合孩子年齡的語言,跟他們分享生活的種種、父母每天遇到的新體會。孩子在感受與父母共同成長的節奏時,可以體驗到成功並非一朝一夕,而是靠在逆境中的不斷嘗試,一點一滴去累積。而且成長中面對逆境失敗是必然的過程,如果父母都會勇敢面對失敗,孩子在面對失敗時的勇氣自然會增加。這時,父母教授的就不再只是知識或事實,而是孩子與父母一起經歷得來,畢生受用的抗逆成長方法。
正向成長|如何避免子女因缺乏安全感而焦慮?
2.父母與孩子互相請教及欣賞,為對方打氣,可建立親密的家庭關係
家長在每天的自我成長中,也會遇到不少未能解決的問題,藉以用孩子明白的語言去請教他們的想法或知識。家長不要低估孩子的「心水清」,有時往往是小朋友的焦點不同及純真心態,看到一些成人忽略了的細節。此舉亦在鼓勵著孩子有不懂的地方,可向父母傾談請教。
有時家長的「無能」或會帶出孩子的「有能」呢!孩子看到父母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互相可請教,懂得欣賞自己。孩子的自信心也會在過程中累積起來。孩子更願意在家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促使家庭關係更加融洽,同時令孩子更肯定自己,與他人相處時,更容易清晰表達自己的意見。
成長的路程中會遇到不少氣餒的時候,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需要被欣賞,被打氣。在家中養成彼此鼓勵的習慣吧,家中永遠是加油站!得從心擁有一張有愛的「臉」,情緒管理何其重要!
3.建立親子間的共同興趣或習慣,可穩定孩子情緒,建立學習能力
父母可以與孩子多作嘗試,找尋一個親子之間共同興趣的活動,並定時抽時間學習這個活動,例如運動、藝術、知識交流等等。在建立這親子興趣時,孩子與父母可以感受到一同學習、進步的過程。
過程中,父母不再專注於孩子「學習什麼」,而是一起體驗「怎樣去學習」,孩子可體驗到父母也需要嘗試及練習,才會有新的學習,自己只要不斷嘗試,也會做得到。當中,親子間了解彼此的進度並進行交流、分享、發掘進步的方法,所得的體驗更可讓孩子應用於其他方面的發展。
共同學習興趣是一個父母與孩子共處的機會。這個興趣沒有對與錯,成功與否之分。在父母沒有心理壓力下,才可給予孩子空間發展,處理在生活、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建立學習的能力和動力。
小孩子看到謙虛學習,看得見自己優點,有自信也懂自省的父母,小孩子便能更有效地以爸爸媽媽的榜樣作原動力,一起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