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心理健康 | 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

09-08-2022
CPC 余鎮洋 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 _20220809

相信大部分小朋友都不喜歡做功課,有的精靈一點的學生,更會質疑學習的意義,認為所學的東西與生活實際所需無關,因而對學習不感興趣。而孩子之所以抱有這種消極的心態,背後必定有其原因,可能是累積太多挫敗、或是因競爭而感到壓力及焦慮。究竟如何能啟發孩子的學習動機,推動他們主動學習,讓他們不覺得學習是一件苦事?即聽聽心理學家余Sir近日於小學進行團體輔導的分享。

余Sir最近在小學進行團體輔導工作,團體目的是協助一班小學五年級學生增加學習動機。在第一節,余Sir邀請學生選取不同的情緒咭牌,表達一下他們溫習與做功課時的心情,當中有的學生揀選了「喊喊」表情,有的是「苦惱」表情,唯有一位男生選取了一張有「嬲嬲」表情的咭牌。

隨後,余Sir逐一邀請學生解說他們的選擇。當問到那位選擇「嬲嬲」表情的男生時,他一開口便說做功課令他的人生很苦悶,他每天都要花數小時做功課。

「為甚麼我們要做功課?為甚麼我們要讀書?大人們現時都不會說『古人話』,為甚麼他們仍要我們學習古詩?」

被這位男生這樣一問,余Sir有兩秒時間未能反應過來,主要是因為要思考如何給予這位男生一個最好的回應。

學生對學習與做功課沒有動力,背後有很多原因,常見的包括對學習「沒有興趣」、「沒有意義」、「累積太多挫敗感」等。上述男生不解為何在現代社會仍要學習古詩,就是找不到學習的意義,所以欠缺動力學習。再者,現時學習環境存在默書、測驗、考試,孩子們的學習經驗往往就被競爭包圍著,認為學習只是為了應付測驗、考試等,不但感到枯燥乏味,還會產生壓力與焦慮。若然孩子在學習上努力地付出過,但結果總不如人意,也會令他們「習得無力感(Learned Helplessness)」。

上述男生對做功課顯然有一種控訴,他的體會其實也喚起了余Sir的兒時回憶,余Sir曾經質疑過做功課的意義,特別是在周末仍要應付接近二十項功課的日子。作為團體的領導者,余Sir選擇先認同這位男生的感受,而並非向他說教。

「我小時候也曾經不理解為何功課總是做不完,就算做完了,明天還是有其他接踵而來,有時都幾無奈⋯⋯」余Sir向該男生點頭並道出自己的兒時經歷。

「就是這樣!我連休息與玩遊戲的時間都沒有,好辛苦!好沒趣!」男生語氣帶點激動地說。

「原來是因為做功課佔了你生活大部份時間,令你沒有休閒的時間!幸好,你之後在這個團體會理解到不同的學習與時間管理技巧,很有可能令你更有效率地完成功課,爭取更多時間休息與玩遊戲!」說罷,男生就點點頭,積極地參與小組活動。


當孩子呈現較低學習動機時,想必很多家長或老師也立刻在想該如何教育他們。但師長一定要相信,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故意要在學習上失敗,所以立刻想要糾正他們的過失並非是最有效的方法。不想學習或完成功課的背後通常有孩子的個別原因,可能是在生活或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被我們看見、理解並提供協助(陳志恆,2015),建議師長可參考以下方法協助孩子:


1.避免急於說教
孩子並不喜歡被標籤,家長或老師都不宜先批判他們「不用功」、「懶惰」、「只花時間在打機」等,以免窒礙溝通。若師長觀察到孩子有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可先觀察他們的「超時行為」有否影響日常生活或學業,再引導他們學習管理時間,每日應優先處理較緊急、重要的事項,例如先要完成功課,才安排不影響日常生活的時間使用電子產品。(余鎮洋,2022)


2.理解孩子不想學習與做功課的背後原因
孩子欠缺學習動機,建議家長或老師可以抱着「我不知道」的態度(Not-knowing  stance),以探問方式向孩子理解背後原因。就像上述例子一樣,師長可先運用同理心(empathy),讓孩子知道師長了解他們的感受,並藉此探問對學習反感的原因,進一步了解子女的內在需要,促進親子關係。


3.協助孩子着眼於後天努力的重要性
當家長或教師給予回饋時,宜強調孩子的努力及過程中所採用的學習策略。當他們表現未如理想,評語的重心宜放於具體的改善方法,灌輸從錯誤中學習的訊息。例如,父母在訂立獎勵計劃時,若孩子能就測驗上答錯的題目解釋錯誤的原因及給予正確答案,應考慮給予代幣(Token;例如貼紙、星星)作獎勵。以上原則有助提孩子的能力感,讓他們明白學習表現並不是早早注定,而是可憑努力去改變,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鄧軍樂,2022)


4.增加其他學習經驗
若然孩子只是在做功課、做補充練習、溫習課本中學習,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建議師長多引導孩子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例如參加興趣班、到訪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等,增加在日常中應用知識的機會,才可慢慢培養孩子探索學習的興趣與意義。

參考資料
陳志恆(2015年12月12日)。〈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學習動機?〉。《親子天下》。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9725
余鎮洋(2022)。〈網絡遊戲成癮〉。載於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主編),《青春的歷練:20個青少年成長的心理挑戰》(頁252-262)。萬里機構。
鄧軍樂(2022)。〈獵豹也躺平〉。載於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主編),《青春的歷練:20個青少年成長的心理挑戰》(頁159-167)。萬里機構。

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 its file name is 余鎮洋-683x1024.jpeg

余鎮洋先生
余先生專長於幼兒、兒童、青少年、大學生及家長工作,曾在主流幼稚園、小學、中學、自閉症學童學校、特殊學習障礙機構,以及不同私人及社福機構提供個人及團體輔導、心理評估和生涯輔導服務。余先生亦致力研究及推動符合本地文化的多元輔導及正向教養方法,積極於不同大專院校、學校及社福機構舉辦個人成長、生涯規劃、精神健康講座與工作坊,對協助掘個人潛能及強項亦別有心得。

香港樹仁大學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心理學)
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證書課程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亞洲專業輔導及心理協會註冊臨床督導
美國國際醫學及牙科催眠治療協會(IMDHA)  認可催眠治療師
PEERS® Certified Provider

家庭教育 |「死忍」非健康的情緒管理

家庭教育-心理-情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