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心理健康|解構健康vs不健康完美主義 三個方法助孩子建立正面心態

15-06-2023
心理健康|完美主義-孩子-育兒方法

「今次又係攞亞軍,真失敗!」

「又差一分先滿分,我真係沒用!」

「頭先鋼琴演奏時竟然彈錯咗一個音,我竟然犯呢啲低級錯誤!」

平日,小朋友總會因未能把事情做到完美而懊惱,日常生活中,大概也曾遇到過這樣的完美主義者,他們通常都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即便已有優秀的表現,仍然會感到自身不足。完美主義者那種希望把事情都做到盡善盡美的態度,的確能使他們取得卓越的成就,有時父母心中或許會暗自認同「完美」而不自知,想想:「如果我的孩子也有這種完美特質就好了」。然而,完美卻是一種沒有止盡的追求,完美之後總可以找到「再完美」的理由,所以,有時過份追求完美,尤其是不現實的追求目標,往往會導致過多的自我批評,因而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

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現今,越來越多年輕人走向追求完美主義的道路(Ruggeri, 2018),一追求更好、更高、更大的目標。因此,完美主義者的心理健康及成長,則較少關注,然而,相較於取得完美的成績,後者顯得更為重要。

健康及不健康的完美主義

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 (Raymond Cattell)對完美主義者的描述包括:「有組織性」、「自我約束」、「意志力強」、「需要掌控感」等 (Cattell, Cattell, & Cattell, 1993) 。學者 Stoeber 和 Otto(2006)亦指出,完美主義可分為兩個面向:追求完美及對完美的在意(perfectionistic strivings and perfectionistic concerns),「完美的追求」包括對自身的要求及規管以達到目標,而「完美的在意」則包括對犯錯的在意、懷疑,及在乎別人的批評。

「健康」/「適應性良好」 (healthy / adaptive)的完美主義者充滿動力及自律性,而「不健康」/「不適應」 (unhealthy or maladaptive)的完美主義者,則會因犯錯而重罰自己,對批評念念不忘,或會過份在意父母的期望等等。較之「健康」的完美主義者,「不健康」 的完美主義者對「完美」高度在意,他們亦有較高機會出現不良的情緒調節(emotional regulation)及情緒不穩定(neuroticism)的狀況,從而衍生各種身心健康問題,例如:抑鬱、飲食失調、成癮行為等 (Richardson, Rice & Devine, 2014)。

心理健康 | 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

完美主義是怎樣形成的?

完美主義是很常見的,研究指出完美主義的形成可分為先天和後天的因素,包括:遺傳和父母的管教模式。管教模式方面,一個於2017年研究以「父親與女兒」的關係為研究對象,指出,如果父親對女兒的管教嚴厲並不允許女兒出錯,女兒便有更高機會擁有完美主義的特質 (Smith, Sherry, Gautreau, Mushquash, Saklofske & Snow, 2017)。除此之外,一些獎勵式的管教方法也會培養出完美主義的特質,如果小朋友有良好的表現就會得到讚賞,或是透過觀察其他小朋友有好成績就會得到嘉許,他們就會理解到做得好就會獲得他人的認同,從而使孩子更有動力追求卓越、尋求完美。

不健康的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固然能帶來正面的價值觀,例如:自發性、堅毅、做事認真等良好特質,有助小朋友獲取成就感。然而,家長在欣賞小朋友這些特質時,亦須多加留意他們有否過度追求過高的目標,或是因未能達到該目標而深感焦慮,形成壓力,如果小朋友因犯了一些小錯誤而把它無限放大,甚至因而否定自己,那就可能已漸漸變成不健康的完美主義了。


學者指出,完美主義的特質與各種心理問題息息相關,包括:抑鬱症、焦慮症、強迫和飲食失調(Ruggeri, 2018),而各種問題的衍生很多時與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也撇不了關係。所謂「自我效能」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念(Bandura, Freeman, & Lightsey, 1999)。自我效能不一定與自身的能力有關,即使一個人在客觀標準下被視為有高度的能力,他也未必有高度的自我效能感,正如「不健康」 的完美主義者往往會因為訂立過高的標準,在未能達成該標準時,便有感自身能力之不足,終日鬱鬱寡歡。若果這些挫折感持續出現,便會影響孩子的羌尊心,形成各種負面情緒狀況,這也可能令他們因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在充滿競爭的世代中,完美主義的兒童很多時會對成績感到焦慮,在面對不同階段的入學競爭(如面試、成績要求),來自父母和社會的壓力也愈來愈大,甚至他們也加入鞭策自己的行列,不健康的完美主義也可能隨之形成,使小朋友把成績與自身價值掛勾,衍生出焦慮及抑鬱的症狀。

家長可以做什麼?

從以上可見,適當的完美主義有助小朋友發展個人潛能,可是不健康的完美主義卻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父母可以透過觀察小朋友的行為,從而了解他們對自己的想法,如果經常聽到小朋友說一些晦氣說話,如「我真冇用」、「失敗」之類,家長便要介入了。現在介紹以下幾個方法,讓家長培養孩子健康的心態,幫助孩子紓解壓力:


1. 以正向語言給予鼓勵,並強調後天可改變的因素

在小朋友遇到挫折時,家長宜減少批評,不妨欣賞他們的努力及付出,使小朋友知道並非在做得好時才有價值,那麼便不會因害怕犯錯而不敢嘗試。家長也可以觀察自身的完美主義傾向,適時檢視會否對孩子要求過高。

2. 思維模式討論及目標的訂立

當小朋友有不健康完美主義的想法時,家長可從客觀角度協助他們了解生活上我們不能控制的因素,以免小朋友把錯誤完全歸咎於自己。家長也可以跟小朋友一起訂立合理的目標及學習計劃,讓他們一步一步達到理想。

3. 耐心傾聽並疏導情緒

在小朋友感到壓力時,不妨放下自己的看法,聽聽他們的心聲,從小朋友的角度去了解他的壓力來源,並給予必要的陪伴及支持。當小朋友有感在犯錯時仍能被理解,負面情緒便得以慢慢釋放。

其實,每個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特質,只要適當的培育,擁有完美主義的小朋友都可以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資料:

Bandura, A., Freeman, W. H., & Lightsey, R. (1999).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Cattell, R. B., Cattell, A. K., & Cattell, H. E. (1993).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 Fifth Edition. Champaign, IL: Institute for Personality and Ability Testing.

Richardson, C. M., Rice, K. G., & Devine, D. P. (2014). Perfectionism, emotion regulation, and the cortisol stress respons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61(1), 110.

Ruggeri, A. (2018, July 20). The dangerous downsides of perfectionism, BBC News.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180219-toxic-perfectionism-is-on-the-rise

Smith, M. M., Sherry, S. B., Gautreau, C. M., Mushquash, A. R., Saklofske, D. H., & Snow, S. L. (2017).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erfectionism: Fathers’ other-oriented perfectionism and daughters’ perceived psychological control uniquely predict daughters’ self-critical and personal standards perfectionis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9, 242-248.

Stoeber, J., & Otto, K. (2006). Positive conceptions of perfectionism: Approaches, evidence, and challeng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0, 295–319.

輔導心理學家  吳雅婷小姐(Janice)

現為教育工作者,積極參與提升抗逆力及推廣正向教育等相關工作,為中、小學提供支援,助學生健康成長。吳小姐曾於大學任職學生輔導員,為學生提供包括精神健康、壓力管理、朋輩及家庭關係等範疇的專業心理輔導,協助學生渡過大學時期所面對的挑戰。另外,吳小姐過去亦曾任職於多間輔導和教育機構,提供個人及小組輔導,包括社交情緒小組、提升學習技巧等,並發展網上教材,培訓大學生以提供到校輔導服務,支援學童情緒。吳小姐本身亦是一位註冊教師,曾教授心理學副學士課程,於中學任教期間亦為學生提供生涯規劃輔導。她深信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之處,致力幫助學生發揮潛能,建立正面自我形象。

香港樹仁大學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心理學)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行為健康)
香港教育局註冊檢定教員
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家

相關文章
心理健康 | 為掩飾自卑而講大話?誠實需要坦誠信任
家庭教育 |「死忍」非健康的情緒管理

家庭教育-心理-情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