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年流行九型人格,其實中醫同樣把人的體質分成九大類。一個人未必只有一種體質,可能是兩種混雜,或隨著年齡而改變,但都離不開以下九類!
1. 濕熱型
濕熱比「失業」容易解決,只要多喝涼茶便可以改善,五花茶、夏桑菊、銀菊露、野葛水、冬瓜薏米水、綠豆沙,都可以有助減輕濕熱。另外濕熱的人應少吃多鹽、多糖、多油的食物,戒煙酒、少辛辣,這樣體質便會改善,面油也會減少,更青靚白淨。
如果喝涼茶後覺得腸胃不適,則建議求診中醫,因很多表面濕熱的人,其實內在是虛寒的,所以不能只看滿面暗瘡就肯定是熱氣,很多「石頭瘡」患者是陽氣不足,無法排膿所致,還要掌握更多資訊才能準確辨證,例如舌診與脈診。
2. 氣虛型
氣就是一個人的能量,無氣則甚麼都不想做,整天無氣無力,形成懶惰的形象。如果是學生就上課容易睡覺,如果是伴侶可能不喜歡旅遊,很可能變成悶蛋。
氣虛體質可以食黨參、人參、黃芪(又名北芪)、太子參、淮山、茯苓、黃豆、黑豆、扁豆等健脾補氣的食材,少飲生冷、少食寒涼食物,例如椰子汁、綠茶這都是比較寒涼的。
3. 陽虛型
陽虛就是怕冷,應該多做運動。男人老狗如果手腳冰冷,會被老婆投訴。如果中醫本身屬陽虛就更麻煩,曾有陽虛的女中醫跟我說,幫病人打脈時,病人竟然問:「醫師,點解你隻手咁凍?」搞到非常尷尬,有種能醫不自醫的感覺。其實體質是上天賦予的,一半先天一半後天,不是說想改就可以完全改變,只能改得相對不那麼陽虛而已。
陽虛的人應少食雪梨、馬蹄、涼茶等食物飲品,以免加重寒氣,還要小心受了風寒以後吃的消炎藥、抗生素,中醫認為這些都損害人的陽氣。鹿茸也是一味補陽佳品,冬天可適量進補。
4. 陰虛型
身體陰虛可以看中醫,如果「荷包陰虛」就甚麼醫都不能看了。陰虛就是體內津液不足,有時是口乾舌燥,容易喉嚨痛,皮膚乾燥就是肺陰虛;如果是手腳心發熱、心煩,多是肝腎陰虛。根據不同的陰虛,要處方不同的藥。
一般來說,肝腎陰虛的人都喜歡夜睡,成人如果每晚不足8小時,大部分人都會有陰虛火旺的情況,舌尖紅,中醫一看就知道。陰虛體質應少吃香口食物,鹽焗花生、曲奇、薯片、羊肉、黑椒牛肉、薑蔥花椒等調味也應減少,可常飲石斛花旗參茶。
5. 痰濕型
男人可以自認「痰濕」,但不要自認「鹹濕」。痰濕者一般是大肥佬,腹部肥滿鬆軟,面部油脂較多,汗多且黏,胸悶,痰多,口腔黏膩或甜,喜食肥膩甜點,舌苔膩,脈滑。性格偏温和、穩重,有耐性,易有高血糖或心腦血管問題。在濕重環境適應不良,例如春天會感覺腰纏萬貫,非常沉重,腳步行路似恐龍,坐下梳發時,好似泰山壓頂般的氣勢,實質是肌肉無力的表現。
6. 血瘀型
血瘀就是血液流通不暢順,可能是氣不足,可能是氣滯引起,可以是飲食不節以致三高而導致,原因很多。但表現出來就是經脈不通暢,臉色暗、唇色暗、面色暗,黑眼圈、靜脈曲張,手腳容易麻痺。如果被蚊蟲咬傷,抓損後的色素沉著也很難好,都是血瘀體質的常見症狀。
氣虛最多是懶惰,但血瘀卻會百病叢生,因為心腦血管病中風、心臟病,絕大部分都是血瘀體質的,所以有這種體質,必須非常注意,可以常服丹參、田七、木耳活血化瘀。
7. 氣鬱型
張學友有首歌叫《屈到病》,其實「鬱住」真是會病,因為情緒和內分泌有關。一個人被七情所傷,就會氣機不暢,覺得胸悶、心情不好,可以用白花油、紫花油來按摩膻中穴(位於胸部,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可飲玫瑰花茶、茉莉花茶、可食金針菜蒸排骨、香蕉。
8. 特稟型
過敏性體質,對濕度、温度耐受性不佳,太冷太熱均可造成不適。花粉、塵埃也容易引起鼻敏感、哮喘;對某些食物,例如蝦、蟹、牛、蛋、花生等,或對某些中西藥物也比較容易引起敏感,都是體質不好所致。
一般發育後,特稟型的兒童會減少敏感,到40-50歲體質下降,又再發作。病者應該避開致敏原,這是現代醫學所講的移除病因。另外可以食冬蟲夏草(蟲草花也可),增強體質。以外,治病求本,就是改善先天之本(補腎)、後天之本(健脾),透過一些日常食療也可改善體質。
9. 平和型
如果你是不肥不瘦,一年甚少不舒服,夏天不覺得熱,冬天不覺得凍,那真要恭喜你。
這就像玩啤牌一樣,一來就有四條2加四條A,其他是甚麼牌也不重要了,注定你是比較健康的人,醫生不會常常見到你,我也沒有甚麼話可以跟平和體質的人說。平和體質是可遇不可求!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專家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