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發現身邊不乏親友、同事、老師、同學……不同人士移民的消息。面對離別,大家的心情自然是複雜的,小朋友亦然。
接納離別的反應 幫助表達感受
離別是人生必經的事,而每一次離別亦是我們的修練,修練我們對情緒的承載、對關係的包容和信心。離別之中,迎著各種關係可能的變化和未知,牽動起我們各種情感,可能有些抗拒和憤怒,有些憂傷和焦慮;同時,有份祝福和喜悅,有份期盼和安慰。
感受到千絲萬縷,種種看似既矛盾,卻又同時存在的思緒,人人的反應可以很不一樣。成年人尚算可以透過語言文字去表達心中所感,但小朋友會因為心智及語言發展階段所限,未必能夠表達得到,往往可能會透過行為反應出來。有時他們哭哭鬧鬧,甚或作出一些異常或倒退行為,有機會是小朋友宣洩焦慮和傷感的表現。
這時候,家長需要先冷靜,無需過度制止小朋友的反應,耐心觀察,嘗試明白他們的心情,接納他們的情緒和行為表現;同時,家長可以透過適當的肢體接觸,給予他們溫暖的擁抱,輕輕撫摸,慢慢引導小朋友說出內心的感受。這樣不但有助安撫小朋友,亦能培養他們情緒表達能力。
預早準備 好好說再見
在可能的情況下,建議移民人士,親自或通過家長,預早清楚告知小朋友即將離別的訊息。預告,不單止是為了小朋友,而是為了給予大家更多時間和空間,消化離別的訊息,以及留意和處理分離反應,為離別作好預備。
離別之前,家長可以陪伴小朋友一起製作贈別禮物或信物,通過製作的過程,家長可以協助小朋友回顧過往與對方相處,記念關係的一點一滴,引導小朋友表達自己的心意和道別,除了表達不捨之情,亦不妨表達對對方的欣賞和祝福。好好道別,讓小朋友有機會傳遞出內心所感所想,小小帶有象徵性意義的贈別儀式,亦有助於小朋友去理解和處理離別的情緒。
保持聯繫 維持生活日常和社交
心理健康 |應付孩子說謊三大建議
離別反應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家長無需急於強迫自己或小朋友「停止掛念」,大人和小朋友都需要時間經歷離別,保持日常生活習慣和適當社交,有助適應新的常態。另外,家長可以教導小朋友與對方保持聯繫的方法,例如通過電話或社交媒體與對方互相分享生活經歷,表達牽掛,明白即使雙方分隔異地,關係仍是有可能維持的。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方雅榕Naner
畢業於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系(主修心理學 副修輔導) 及後於香港樹仁大學完成輔導心理學碩士學位;屬香港心理學會、亞洲專業輔導及心理協會,及The Psychotherapy Society of Hong Kong 註冊會員
現於本地社福機構從事有關精神健康的心理治療及輔導工作,過去亦曾於不同專上學院教授心理學相關課程
希望透過心理輔導的專業知識,讓大家更了解人的心理和需要,發揮自身獨特的生命力,面對生命中各種挑戰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專家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
相關文章
心理健康 | 世界紛亂讓人感到不安恐懼? 4招減輕孩子焦慮
心理健康 | 為掩飾自卑而講大話?誠實需要坦誠信任
心理健康 | 讓孩子學識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