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的家長眼中,孩子總是有很多毛病和問題,很多時候也會專注在孩子的弱點,而又以為「打壓式教育」可讓孩子有更大的進步空間,並避免孩子變得過分自信或自滿。
可惜家長忽略了過度的批評和打壓只會令孩子的自信心受挫,令他們不願意面對挑戰。在這篇文章中,郭博士將與家長們分享如何以優勢教養,開啟孩子的正向力量,當家長們願意肯定孩子的努力時,孩子才會感到被父母肯定,從而更加願意堅強面對生命中的挑戰。
心理健康 | 小小事都好緊張?十招應付易感焦慮的孩子
第一點 : 避免「選擇性注意力」
郭博士曾遇過一位諮詢家長的分享,家長孩子經常在下課後把腳踏車隨便放。有一天,這位媽媽下班後拖着累垮了的身體,回到家中第一件事情便看到孩子又再次把腳踏車隨便放,而沒有把腳踏車放在該放的地方。這令本來已經十分累的媽媽心中更氣憤,認為孩子故意與她唱反調,故意頂撞她。
以上事案正是「選擇性專注力」的好例子,郭博士與這位媽媽的對話中,其實留意到這位孩子已經比從前做得好,例如孩子在下課後,不會再像以前般隨便把書包和校服放在門口,孩子會聆聽媽媽所說的話,整齊地把書包和校服放在自己的房間。但是,因為這位媽媽心中已經累垮了,便不自覺把孩子進步了的地方視而不見,而專注在孩子仍然做得不足的地方。
當這位媽媽與郭博士了解過後,當同類型事情再發生時,這位媽媽便立刻改變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並以「三明治溝通法」先肯定孩子的進步,然後才提醒孩子仍有改善的空間。
以下這段說話是這位媽媽與孩子所作的溝通:「孩子,我留意到你有努力作出改善,例如我發現即使下課後你很累,你仍然會把書包和校服放在適當的地方,媽媽看到你的努力,我也十分高興你有這個改變。今天我下班後,我留意到你仍然把腳踏車隨便放在外邊,你並沒有把腳踏車放在該放的地方。我理解你下課後感到很累,所以可能一時忽略了,但沒關係的,我看到你正在其他地方努力嘗試作出改變,我相信你能夠慢慢把事情做得更好,我對你有信心!」
這個着重優勢教養的「三明治溝通法」是先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再提醒孩子需要改善的空間,這樣便不會讓孩子感到厭煩。家長們要記着,提點孩子時,需配合技巧,不然可能會傷害親子關係,得不償失。
心理健康 | 應付孩子發脾氣8大方法
第二點:留意能吸引孩子專注力的活動
兒童心理學家H. A. Ruff 指出,三歲孩子能專心的時間大約只有三至五分鐘;六至十歲的孩子能專注的時間只有大約十分鐘。因此如果有一件事能夠引起孩子的專注力,這已經代表孩子的天然優勢在這個項目上。
例如,如果一個三歲的孩子能夠玩樂高超過三十分鐘,已超乎一般三歲孩子真正能夠專心的時間,因此顯示了孩子在空間處理和創造力方面是有天然優勢的。由此可見,家長可通過不同的活動來培養孩子該方面的興趣,讓孩子的天然優勢得以擴大。
第三點:稱讚孩子能控制的事情上
舉一個例說明,當我們發現孩子對畫畫很有天份時,我們不應只是簡單的說:「你天生就應該當一位畫家!」這是一個非常抽象的稱讚。相反,家長可以專注在稱讚孩子所選取的顏色和整個構圖的設計,因為這需要孩子主動努力才能夠做到的。
很多家長「愛子心切」,容易對孩子抱着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以為只要直接指出孩子需進步的地方,便能培養出一位不自大及不自滿的孩子,但往往忽略了,長期打壓和批評會讓孩子缺乏信心,嚴重的話更會讓孩子對世界感到焦慮,因為孩子的努力並沒有得到肯定。
在這個文章中,郭博士與家長們分享了三個方法,讓家長們不要犯下「選擇性注意力」,當我們在指出孩子的不足前,我們必須先肯定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孩子才有更多的正向力量做更好的自己。願與各位家長共勉之。
此文章由郭博士授權轉載
郭博士 Dr Rosa Kwok 是一位兒童心理學家,從事兒童早期教育研究超過10年,現正在英國的一所大學擔當兒童心理學講師。郭博士在英國、香港、台灣、大陸等地區,已舉行過上百場演講,家長講座和師資培訓課程,療癒各位因培育孩子而煩躁不安的爸爸媽媽。
郭博士相關資訊:Facebook專頁 YouTube頻道 網誌Blog 免費訂閱教養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