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上,我時不時會遇到家長與小朋友「角力」的畫面,而每次我都會留意他們的互動,包括他們的表情、行為、對答和回應等等。有時候,我會見到在小朋友發脾氣的時候,家長推開孩子,叫他「自己冷靜下」,然後小朋友獨自飲泣;或者用更大的聲線去呼喝、斥責孩子;甚至會打他,結果孩子更加失控……
這些方法,有時雖然好像即時令小朋友「收口」、「收手」,可是它們好大機會會帶來更嚴重的問題,因為這些說話和行為背後都隱含了一個訊息:表達 情緒 是沒有用的,你的情緒是不能被接受和容納的。
情緒 有獨特意義和作用
情緒其實是與生俱來的,每個情緒亦有它獨特的意義和作用,例如「哀傷」讓我們知道我們失去了一些重視的情與物,從而學會珍惜;「驚」提醒我們有危險,要保護自己;而當我們的權益被侵犯時,我們會「忿怒」,從而推動我們去爭取公平…… 因此,當小朋友「發脾氣」的時候,他們其實是嘗試表達他們心中強烈的情緒。
小朋友未能掌握 情緒 管理 家長需作嚮導
由於小朋友的大腦還在發展階段,他們對情緒管理的掌握是未成熟的,同時,有限的控制、語言和組織能力都會增加他們對處理情緒的困難。因此,小朋友需要依賴家長作為他們的情緒嚮導。
當小朋友「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可以先安撫孩子的情緒,耐心地引導小朋友弄清那感覺一團糟的情緒,幫助他們慢慢適當地去表達出來。例如:「你感到好忿怒,因為弟弟未問過你就搶走你個玩具,是不是?」;又或者當小朋友好激動的時候,家長可以安靜地陪伴著他,利用適當的身體接觸,拖拖手,或者一個溫暖的擁抱,安撫孩子混亂的情緒。
簡單回應蘊含深層訊息
其實大家千萬不要看輕一句回應,一個小動作,因為這些看似簡單的回應,背後帶著更深層次的訊息:有情緒是可以的、是正常的,同時,情緒是可以表達的,而且激動的情緒是可以安撫下來的。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John Bowlby所提出的attachment theory(依附關係理論),當家長能夠始終如一的回應及支援小朋友的情感需要,是可以替孩子建立安全感,有助他們提升情緒管理能力、自信心和好奇心,以支持各方面的發展,包括學習動力、人際關係等等。
家長需以身作則管理好情緒
情緒管理是需要家長以身作則,因為孩子一直都在觀察中學習,亦是從與家長的互動中,日復日地學習和實踐。家長,從來都不易做,有情緒是正常的,亦是可以的,就帶領著孩子,好好表達情緒、安撫情緒,一同在起伏中成長吧!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方雅榕Naner
畢業於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系(主修心理學 副修輔導) 及後於香港樹仁大學完成輔導心理學碩士學位;屬香港心理學會、亞洲專業輔導及心理協會,及The Psychotherapy Society of Hong Kong 註冊會員
現於本地社福機構從事有關精神健康的心理治療及輔導工作,過去亦曾於不同專上學院教授心理學相關課程
希望透過心理輔導的專業知識,讓大家更了解人的心理和需要,發揮自身獨特的生命力,面對生命中各種挑戰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專家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