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就快到,各位準備怎樣與家中的每位爸爸慶祝?「爸爸」這個角色在家庭當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父母對子女的成長尤其重要,相信這個講法也是廣為人所接受。在一段親子關係中,譬如父女關係,父親對於女兒的人格發展帶有很重要的影響。今日就跟大家談一談吧!
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
來到小一入學面試的日子,小考生們懷著各種心情走進校園;有興奮期待的、有戰戰兢兢的、也有哭成淚人的。而我的一大重任便是協助情緒過於高漲的小朋友冷靜下來。
在現今社會上,「失敗」好像予人一個較為負面的感覺,大家都希望「成功」,避免「失敗」,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失敗」可以是中性的一個詞語、一件事,沒有好與壞,它只是成長中必然會經歷的一部份。
提起資優兒童,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資優兒童擁有超卓的天賦與潛能, 然而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亦會遇到不同的困難與挑戰,以下將分享資優兒童會面對的一些成長挑戰。
「而家啲小朋友真係一刻都唔悶得,坐一陣又話悶。。。」
「係囉,我哋以前細個阿媽打牌,或者大人食飯傾計,成日都自己坐響度,而家啲小朋友,我諗 15 分鐘安靜坐響度都好難……」
「我細嗰個成日都到黏著我,已經 4 歲,我行開一陣都喊。」
在一次的家長工作坊中,筆者向家長們提出有關人人都需要為自身的情緒負責這概念,並以子女考試成績不似預期為情境作討論,可能這情境太切合大家的實際經歷,因此引起大家熱烈討論,其中有一位家長問:「可是我女兒沒盡力,考試成績差,難道我不能夠覺得失望嗎?」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如果對方不是這樣做,我就不會有這個情緒 」,這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人的情緒是由對方的行為和言語所激發起的。
在小學舉辦家長交流小組時,我會問家長一個問題,「你是如何看待你的孩子?」。家長通常會表達「希望孩子健康生長」、「與孩子關係不錯」、「或者在學業上能夠再努力一點就好了」等等。我又會再問「你覺得你的孩子是如何看待你呢?」,家長會打趣地笑說:「他應該覺得我囉嗦」、「道理有點多」,「讓他玩多一點就好了」。其實答案是沒有標準,重點在於父母怎樣理解自身與孩子成長的關連。
在爭分奪秒的世代中,凡事講求效率、成果,我們傾向聚焦於即時結果,追求長遠目標的耐性相對減少,日常生活中欠缺耐性的例子包括:點開網頁後三秒鐘沒出現畫面就懷疑網路出了問題、等候交通工具超過五分鐘就開始考慮要不要改搭的士等。
最近,我留意到在工作或私人社交生活上遇到的家長,無論孩子年長或是年幼,他們大部分好像總帶著一份為孩子而憂慮的心情。孩子仍小的,就擔心他們的健康、發育;長大些少就開始為著他們的學業、社交而緊張;處於青春期的,就煩心他們反叛、感情狀況、前途選擇;成年時又為著他們的工作、經濟、生活而掛心⋯⋯所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絕不誇張。可是,作為子女也好,父母也好,當然不希望「長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