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先探討孩子從父母身上渴求的數種情緒需要,父母亦可多了解自身情緒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從而協助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吧。
心理健康專家
小朋友因為好奇心會想嘗試很多不同的事物, 這會容易令到身邊的家長說唔可以」、「唔要」、「唔好」……,兒童心理學指出這一類負面詞語不但會令到小朋友「左耳入右耳出」, 亦會令小朋友變得愈嚟愈蠢, 甚至更加叛逆!
每個人類行為,都會有它的動機,就如感到肚餓時吃東西,是基於攝取養份之需要,以供日常能量消耗。另一邊廂可能會朋友反駁:「可是有些行為是沒有動機的,就如暴飲暴食,人們無止境把食物放進胃裏,明明自己也很難受,但還是不明就裏地做,這完全是沒有動機可言!」其實沒有明顯動機的行為並也不等如沒有動機,只是在於我們是否覺察到而已。暴飲暴食,也可能是不安、混淆、焦慮感的投射行為,只我們未必不察覺得到。
如小朋友擁有豐富的創造力 , 在面對挑戰的時候能夠想到不同的解決方法, 好好面對挑戰, 但原來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孩子的創造力息息相關
我們都知道孩子會對父 母展示很多不尊重 和粗魯 的行爲:例如,他們會摔門,翻白眼,告訴你他們討厭你。父母會非常擔心和沮喪,想知道這些行爲是孩子故意頂撞 父母,還是僅僅屬於「粗魯和輕微的不尊重」。
隨著「愉快學習」及「正向教育」於近年逐漸普及,很多家長都摒棄「細路仔要鬧」的管教方式,改以讚賞、鼓勵教育下一代。小朋友聽到讚美說話的一刻固然開心,家長都希望藉此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從而使他們勇於嘗試,發揮潛能。
給子女選購玩具時,有甚麼考慮要素?有父母或許考慮價格、子女是否喜歡、是否最流行的款式等。但哈佛大學 教育學家Edward Clapp 指出,為子女選購玩具時能注意3件事的話,不但能引導子女發揮創意,並能培養其同理心 以及感恩之心。
相信大部分小朋友都不喜歡做功課,有的精靈一點的學生,更會質疑學習的意義,認為所學的東西與生活實際所需無關,因而對學習不感興趣。而孩子之所以抱有這種消極的心態,背後必定有其原因,可能是累積太多挫敗、或是因競爭而感到壓力及焦慮。
很多家長在經濟情況許可下, 也會希望送小朋友出國讀書, 我也知道這一刻有不少家長正在考慮移民這件事。根據作為一位兒童心理學家過往十二年在英國的教育經驗, 我留意到不少孩子出國讀書之後, 他們的表現並不如父母所期待的美好, 這到底出於什麼原因呢? 在這篇文章中, 我(兒童心理學家郭博士)會與你分享我過去十二年在英國從事教育行業的親身經驗, 讓你知道在送小朋友出國讀書之前, 我們要考慮的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