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一定希望把最好的留給子女。香港奧運金牌李麗珊一句「養一個小朋友要400萬元!」是2006年恒生銀行的一個經典廣告。當年驚醒了所有父母甚至準父母!現在看看,眨一眨眼已經十多年了。到了今天養一個小朋友又要花多少錢呢?以下教教大家2個 教育通脹 。
相信最重要的開支一定是「教育」。新一代的香港父母比起以前更加緊張,李麗珊金句之後的另一句金句就是「贏在起跑線」。雖然有很多人不贊成這句話,甚至乎會嘲笑「贏在起跑線,輸在終點線」。
但無可否認現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小朋友將來的競爭力很在乎於他的教育。縱使香港政府在教育投資方面毫不吝嗇,整體教育開支由 2008-09 年度的 750 億元大幅增加至 2018-19 年度的 1,105 億元,增幅為 47%,佔政府整體開支達 21%之高。但實際的效果卻有目共睹,大部份家長對香港的教育制度都不盡認同!很多時候,有能力的都盡量想把子女送往外國繼續升學。
但原來面對一個小朋友的教育安排,我們會遇到兩個 教育通脹 。第一個 教育通脹 是「學費通脹」。美國在無限量寬之前,過去20年的平均通脹為2.1%,但美國的大學學費平均通脹大約為7-8%。英國情況大致也一樣,在以往平均3%的通脹下,學費通脹每年大約為5-7%。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 教育通脹 遠遠高過一般通脹。
因此,大學學費假設以7%這個平均 教育通脹 去計算,可以得出一個神奇數字338。即是說今天生一個小朋友,到他讀大學的時候,大學學費應該為今天學費的3.38倍。現在先看看現今大學學費做一個參考:
假設今天小朋友要到外國升學,我們要準備的教育費一年大約為$625,000 ,四年大學就要花$2,500,000。如果用3.38倍的 教育通脹 計算,我們就要準備845萬。真是聽見也心寒!
另外,除了學費通脹外,另一個 教育通脹 就是學歷通脹。用保險業做一個例子, 二十多年前一個小學畢業生也可以投身保險業。隨着行業及社會不斷在進步,學歷通脹導致今天單單一個中五畢業生也未能夠輕易投身保險業。
以非正式統計去看,現在入職保險業的,大約半數以上都是大學生。在最新的2019年知識型經濟統計中顯示,在香港的勞動人口中曾受專上教育的人仕從2008年的31%大福增至2018年的41%。為了提高畢業後的競爭力,完成大學已經是基本標準。但往往要達到這個基本標準,家長的經濟壓力自然變得越來越大。
對於這個高昂的大學開支,我們有兩個方法可以去處理 教育通脹 。第一,就是由零開始為子女做一份教育基金。積少可以成多, 滴水可以成河。透過一點一點的累積,再賺取利息滾存,利用複式效應把錢滾大,到小朋友入讀大學時就可以好好運用。
第二個方法,就是到小朋友入讀大學的時候,再申請貸款讀書, 透過一點一點的還款,再加上利息,最後,學費的總負擔亦會隨之加重。從這個角度看,當然是第一個方法比較化算!所以千萬不要被拖延的力量影響到家長去為子女成立教育基金。一定是越早做越好。
提早建立教育基金有三大好處,第一當然是盡快為小朋友準備一筆未來的學費,就算到時小朋友到時能拿到獎學金入學,又或者有另一筆資金可以繳交學費。這筆錢仍然可以給小朋友作為第一桶金,讓他有機會投資及發展不同領域及業務,讓他能夠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投身自己喜歡做的行業。
除此以外,第二好處就是令小朋友從小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提早明白透過儲蓄去讓財富增值。學懂理財,從而養成良好儲蓄習慣。第三就是讓小朋友從小明白父母對自己在學業上的期望,從而鼓勵小朋友努力讀書,奮發圖強。
我認為用傳統儲蓄型保險理財產品去為子女做教育基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中有兩大好處,第一,傳統儲蓄型保險計劃的回報相對比較穩定,亦有保證成份,不會因為在子女需要入學時因市場波動而影響到提取款項。
第二,基於不牽涉高風險投資,不會間接教育及鼓勵小朋友去投機,從而建立了不正確的投資概念。最後,我認為越早為子女安排教育基金越好,因為有更長時間去做複式效應。如果你有小朋友又未成立教育基金的話,我建議你盡快找一位相熟的理財策劃顧問去研究一下。祝你們的子女快高長大,健健康康!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專家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
陳寅元Allen簡介
資深理財策劃及風險管理師、保險業知名人士。超過20年金融行業銷售及管理經驗,曾任職美資銀行副總裁。2008年加入保險業並於兩年間成為區域總監,現為香港市值最高保險公司的資深區域總監。
Allen 曾參與多個財經及保險相關的電視節目,入行以來獲獎經驗豐富,曾獲 HKMA 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第38屆傑出推銷員獎、多次成為百萬圓桌會 (MDRT) 會員,包括2次奪得 MDRT TOP OF TABLE (TOT) 的資格肯定、持續獲香港人壽保險經理協會 GAMA 頒發國際榮譽獎項、管理卓越獎鑽石級 (IMA) 及最高管理成就獎 (MAA) 。
現任:
香港專業人士聯會 理事
香港人壽保險經理協會 (GAMA) 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