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新學年給家長的提醒 孩子要的不是比較而是○○

25-09-2025
0925ballywong

新學年伊始,社會關心學生抗逆力問題。在新城知訊台節目《人仔細細》中,主持人黎莉與ABC Pathways負責人Bally探討如何透過建立孩子的自信,提升他們面對挑戰與困難的能力,並引用一齣電影,反思常見的育兒盲點。

開學前接連發生數宗學生墮樓事件,令人痛心,部分死者更留下遺書。面對如此沉重的現實,成年人可以如何回應?

家長有否欣賞孩子強項?

Bally分享了一齣80年代的美國電影,引發深刻反思。電影講述一群男生進入一所超級名校就讀,校風嚴謹,學生勤奮好學。其中一位英文文學老師則以破格的教育方式,透過野外讀詩引導他們追求自己的人生。當中一位男主角熱愛話劇,但爸爸不支持,堅持要他將來成為醫生。在老師的啟發下,男生悄悄地參與話劇活動,同時努力兼顧學業。

最終,這名男生取得七科A的優異成績,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然而,爸爸發現他參與話劇表演後,大感不滿,感覺很失禮,把他帶回家罵了一頓。兒子本想表達自己的想法,但見父親盛怒,只好壓抑內心話,僅回應「Yes Sir」。當晚,他在爸爸抽屜中找到一把槍,了結自己的生命。事後,父母卻指控學校的老師令他兒子產生歪念。

自信-電影-人仔細細-育兒2

Bally的小女兒看完電影後問道:「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故事,為什麼到今天仍在發生?」Bally回應:「作為教育工作者,認同老師鼓勵學生追求人生夢想,追求學術的分數。」她指出,電影情節雖然極端,劇中的父母卻反映出現實中常見的一面:「家長是有否欣賞孩子的強項?或是只著眼他們做得不好,令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失去自信?」

人仔細細|肩負起社會責任為有需要學童提供免費教學 按照學生能力編班因材施教

目前,教育局、校長、老師、學生和家長,正努力建立學生的自信,但核心問題仍在於孩子的抗壓能力不足。Bally坦言:「現在最困難的是,我們不知道哪一句話會觸動孩子的情緒,哪一句會被視為壓力,甚至令他們感到無法承受。」

孩子需要認同 家庭是後盾

為什麼有些孩子難以面對挫折?Bally認為孩子從小被灌輸「不能輸」的觀念,「小時候我們已經教小朋友要贏、要獲獎、要讀好書,我們不停地要他們追求,一旦他們長大,發現自己被比下去,加上家庭環境沒有正能量,得不到父母欣賞,日積月累下找不到認同感。」事實上,人需要認同感。她續說,「如孩子在學校得不到認同感,在家一定要拿到,家庭是最後把關!我會對孩子說:『發生什麼事都不緊要,你在自己心目中是最重要、最好』,給他們正能量。」此外,家長遇到問題時,也可以身作則,示範怎樣面對,這種身教無形中提升孩子抗疫力 。

自信-電影-人仔細細-育兒1

她以自身家庭為例,三個女兒各有不同興趣與特質:長女好學成績優異,次女熱愛設計,三女不是讀書材料,反而喜歡電影。Bally對女兒說:「對自己有自信就可以,你們喜歡什麼我就支持你,因為天生我才必有用。」社會文化傾向比較,然而,她不把孩子相互比較,更會發掘和肯定孩子的強項和優點,建立她們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