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以為教孩子 其實係虐待?家長別誤墮法網

18-09-2025
0918ballywong

有些家長慣用打罵方式教育孩子,會否成為虐待者?在新城知訊台節目《人仔細細》中,主持人黎莉與ABC Pathways負責人Bally探討《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深入解析何謂虐待,並提醒家長避免成為施虐者。

《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將於2026年1月20日正式實施。該條例旨在及早識別和介入嚴重虐待兒童的個案,為兒童建立全面且有效的保護網絡。教職員、醫護人員、公務員及兒童照顧者等專業群體,若有合理理由懷疑兒童遭受或可能面臨嚴重傷害,即負有舉報責任。Bally身為中學校董,早前與校監、校長及教師共同參與了教育局的講座,進一步認識虐待的定義及條例的具體要求。

從四大範疇 解析虐待界線

如何判斷兒童是否遭受虐待?可從四大範疇入手:身體傷害、心理傷害、疏忽照顧和性侵犯。身體傷害往往可透過外傷察覺,但心理傷害、疏忽照顧和性侵犯則較難辨識。有時受害者自身也未必意識到正遭受精神傷害,因此教育工作者強調應加強關懷,留意兒童的情緒、上學次數及上課專注力等,必要時轉介專業支援。

許多家長並不了解虐待定義,Bally認為每位家長都應參與相關講座,因為在某些情況下,家長可能未能意識到自己是否正在傷害或虐待孩子。她舉例指,持續貶低孩子自尊屬心理傷害,「若成年人每天不斷辱罵孩子:『你蠢到死』、『你真的一點用都沒有』,久而久之讓孩子失去自信,認為自己毫無價值、沒有能力,甚至可能導致自殘或離家出走。這種從小辱罵是一種心理傷害。」

不能以愛之名 行傷害之實

教導孩子有很多方法,不少人傾向以打罵「罵醒」孩子,但Bally提醒,「不可以愛之名,以傷害的方法對待孩子,當中包括心理傷害。罵,是不是真的罵得醒呢?如果有效,社會就不會有那麼多問題了。」

人仔細細|肩負起社會責任為有需要學童提供免費教學 按照學生能力編班因材施教

數據顯示,受虐或處於高危環境的兒童個案中,行為問題佔48.8%,情緒及心理問題佔31.4%,學業成績問題佔24%,SEN或未能達到學校及家長期望者則佔29.2%。其餘包括精神病、智力或肢體傷殘、患病、意外懷孕遭遺棄,或幼年長期與父母分離等情況。其中,行為、情緒、學業及特殊教育問題佔相當大比例,Bally認為這些問題主要源自家庭與學校。

謹言慎行 學習用愛教育

Bally引用一個真實案例:一名SEN學童在一年級時成績有70多分,但父母認為他未盡全力,後來將他轉到一間照顧SEN的學。轉校後,這名孩子的成績在二、三年級跌至30多分。經深入了解,發現原因是媽媽不斷指責、打罵及施加過高要求,導致孩子對學習失去信心,甚至對一切事物失去興趣,已經抗拒上學。

Bally亦分享曾在街上看見一名幼兒推倒同伴,他的母親隨即一邊打罵、一邊教訓。「他就將來大個就會照辦煮碗:我覺得你不對。我就用我比你更高的身份、能力,為所欲為。」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影響深遠。

《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不僅有助提升家長對虐待的認知,也讓父母意識到打罵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鼓勵家長以更正向的方式培育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