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名家長都愛護孩子,當孩子遇上不合理的事,總希望出言制止。然而,當善良的孩子選擇沉默,我們應如何反應?在新城知訊台節目《人仔細細》中,主持人黎莉與ABC Pathways負責人Bally探討兩個個案,帶出親子出遊的目標不是「玩」,而是這個!
黎莉分享了一段暑假帶兒子去太空館的經歷。當時,兒子為了完成專題作業,黎莉特意從百忙中抽空陪伴他前往。那天正值星期三,公眾可免費入場,館內人山人海。有些孩子長時間佔用展品,而她的兒子卻靜靜排隊等待。期間,一位家長試圖插隊,黎莉出言指正,兒子卻輕聲勸道:「媽媽不要這樣。」輪到兒子玩展品時,他注意到身後還有許多人等待,於是很快體驗了一次便讓給下一位。當兒子玩的時候,有些年紀較大的孩子伸手打擾他的操作,黎莉看在眼裡,雖然為兒子的善良感到欣慰,卻也不免擔心他是否因過於忍讓而容易受欺負。
以開心旅程為目標
Bally從NLP(身心語言程式學)的角度回應,強調「What do you want?」(你想要什麼?)。她與黎莉分析這次出行的目的,並不只是完成作業,更在於兒子渴望媽媽陪伴共度美好時光。所以當媽媽出面指責他人時,兒子勸阻是因為他不希望行程有不開心的回憶。Bally 稱讚黎莉的兒子是「高手」:「他能夠掌控場面,希望留下美好的回憶,而不是讓媽媽因他而不開心。」

明白動機是十分重要,Bally以一個認識多年的家庭作例子,這對家長雖然多次參加 NLP 講座,卻從孩子幼稚園到高小始終未能改善情緒管理的問題,經常發脾氣、揶揄家人。直到孩子近來厭學、常發脾氣,他們以為是青春期作祟,Bally 卻一語道破:「你們不覺得他其實在模仿你們嗎?你們日常相處中習慣互相揶揄,孩子全都看在眼裡。如果你們不改變相處方式,學習包容、接受與欣賞,我也幫不了你們。」最近,這個家庭進行了一次長途旅行,Bally 建議他們放手讓孩子參與規劃,例如預訂酒店、安排交通等,同時與孩子外出應以「開心」為首要目標。出乎意料的是,全家在旅程中相處融洽,共同創造了愉快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