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都期望小朋友上學開開心心,但萬一在校園被同學排擠,又或遇上以強凌弱的同學,影響孩子上學的意欲。在新城知訊台節目《人仔細細》中,主持人黎莉與ABC Pathways負責人Bally 探討一宗個案,教大家練出「強大內心」應對欺負。
同學搬弄是非 影響朋輩關係
黎莉分享了一位朋友女兒的遭遇。女孩就讀小六年級期間,爸爸覺察到女兒受欺負。偶然聽到女兒與同學在Zoom通話時,其中一名女同學不僅多次取笑和作弄她,甚至故意截取她表情尷尬的畫面,並分享給其他同學看。
該名女同學還經常搬弄是非,比如煽動其他同學「她很壞,不要跟她玩」,導致越來越多孩子疏遠女兒。其中一名小朋友甚至因為害怕而選擇轉班。女孩的父親曾向學校投訴,但校方最多只能安排轉班,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他建議女兒不要再與該名女同學來往,女兒卻表示不敢,因為如果不跟她玩,會令她生氣,就會變她欺負的目標。
放棄心儀中學 為逃避欺負者
後來,女兒心儀一所區內優秀的中學,卻發現那名女同學也申請了同一所學校,頓時感到非常憂慮。事實上,不僅是她,其他家長也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與該女孩同校。最終,女兒獲派第二志願的中學,父親反而感到慶幸,因為終於能夠避開那個女童。

黎莉覺得朋友女兒不幸,「如果同學不跟你玩會不開心,然後又不可以不跟當事人玩,其他同學也不跟我玩,我就擔心沒有朋友。」Bally 說,成人社會也會面對類似情況,當中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否變得堅強、能否從中學習,並將經歷轉化為未來的自我保護能力。「這是一個真實的社會縮影,我相信每個學生在校園中都可能遇到類似情況,國際學校也不例外。但令人惋惜的是,這對父女最終因為害怕而選擇了逃避。」
人仔細細|肩負起社會責任為有需要學童提供免費教學 按照學生能力編班因材施教
Bally進一步分析,這個案例中,該名女同學成為主導,其他人則處於被動。「我們應該反思:自己是否足夠強大去面對這樣的人?這個世界總會有人橫行霸道,是不是我投訴後學校不安排轉班,就沒有能力與他一班呢?難道就只能一味逃避?難道要讓一個人影響自己人生中每一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