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家庭互動影響仔女自我發展 從《年少日記》反思父母角色

11-12-2023
兒童心事台-年少日記-家庭關係-心理學 (1)

近年本港學生自殺的情況越趨嚴重,根據一個本港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今年 8至 10 月這短短三個月內已有 22 宗 18 歲以下青少年企圖自殺個案,情況令人相當憂慮。與此同時,近期上映了一齣電影《年少日記》,筆者很感激導演(同時也是此片的編劇)把如此寫實而細緻的故事呈現給觀眾,電影裡有不少情節或多或少都會引起大家共鳴,這共鳴不只是感受上的,或許這是一個機會讓我們思考及反思家庭的互動模式及其對家人之間的影響。(以下內文含劇透)

個人問題是家庭問題癥狀呈現

兒童心事台-年少日記-家庭關係-心理學1
(圖片:年少日記)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人格決定子女成長發展

電影裡的其中一個情節是父親在台上演講,表示年幼時他的原生家庭是很窮困,但他靠著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了一名資深大律師,他認為人的成就是迫出來的,一個人只要不斷努力就會成功,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成功例子;在台下,這位父親因不滿大兒子說了一句:「a cup of water」,而責罵學業成績一直強差人意的大兒子是垃圾,資優的小兒子看不起哥哥,母親也怪責大兒子讀書成績差,經常弄至家嘈屋閉。

港人受精英體制影響

兒童心事台-年少日記-家庭關係-心理學5
(圖片:年少日記)

受著精英體制的影響下,不少香港人都相信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只要努力幹出好成績,就能賺取財富和地位,這樣就代表成功,彷彿每個人只有一個方向可以發展:無論學習和工作都需要有優越的成就,否則便是失敗無用。在電影中,這個精英概念不單只影響著那位父親,也延伸至影響著整個家庭,以致家中各人都認為要爭取到優秀成績才是有價值。

Dr. Murray Bowen 在 20 世紀提倡了家庭系統理論(Bowen Family Systems Theory),他認為一個人的問題,背後往往反映著整個家庭的問題癥狀。

家庭影響著個人思考和感受

兒童心事台-年少日記-家庭關係-心理學2
(圖片:年少日記)

Bowen 的家庭系統理論其中一個概念是「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簡單而言,「自我分化」是人將理智與情感分開的能力。Bowen 認為家庭很大程度地影響著個人的思考、感受和行為方式,一個人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家庭關係會影響到他對「自我」的發展。

「自我分化」程度較高的人能清楚了解到自己的需要和價值,不易受身邊人影響自己的情緒;而一個「自我分化」程度較低的人容易受身邊人影響自己的情緒,並且相當依賴他人的接納和認可,當面對衝突、批評和拒絕時,他會迅速調整自己的所想、所言、所行以取悅他人,這就是 Bowen 所提出的「情緒融合」(Emotional Fusion),「情緒融合」不僅是指個人,也可以發生在整個家庭,家庭成員之間界線模糊、情感和身分認同相互糾纏和依賴,導致溝通不良、關係衝突,家庭成員甚至會產生焦慮、抑鬱的癥狀。

在《年少日記》中,大兒子的母親和弟弟都是討好型的妻子和兒子,為了取悅丈夫和父親,他們事事附和丈夫和盡力在學業上表現優越。大兒子也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於是不斷努力,迫自己做父母想他做的事,例如:捱夜溫書、努力練習鋼琴、放棄自己愛看的漫畫。在家經常被父母體罰責備,在學校老師不體諒和同學的取笑,漸漸地他對自己產生了負面看法,連他自己也覺得自己是垃圾、不甚重要的人,自我形象低落,甚至出現類似抑鬱癥狀,包括持續地情緒低落、有罪疚感、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孤獨、對未來沒有希望、出現自殺念頭及採取自殺行為。

家庭穩定≠無問題

兒童心事台-年少日記-家庭關係-心理學3
(圖片:年少日記)

三角關係是 Bowen 的家庭系統理論裡另一個概念,Bowen 認為家庭都是傾向維持在穩定的狀態,穩定不等於沒有問題,更大的可能是忽視真正需要處理的問題。當家庭中的兩個成員發生衝突或關係緊張時,往往會介入第三個家庭成員來緩和氣氛。

在電影中,大兒子的父母關係緊張,為了維持這段搖搖欲墜的婚姻,這對父母都將注意力轉移到大兒子的學業上,以緩解更深層的夫妻關係矛盾,母親得悉大兒子要留班時,她甚至怪罪大兒子說「我離婚都是因為你」,把夫妻關係差的責任完全扣在大兒子的學業表現上,令原本對學業感到厭力的大兒子更加有罪疚感,把家庭的問題歸咎在自己身上,繼而產生抑鬱、焦慮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