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亞運正在密鑼緊鼓地進行中,香港運動健兒也接二連三傳出好消息。創亞運兩項游泳記錄的何詩蓓,個人獎項取得兩金一銀;創香港劍擊隊歷史的張家朗也順利取下一面金牌。如此為港爭光,相信作為兩位運動員的家長也會對此感到很驕傲。同時也令不少到底家長想知道,到底他們的爸媽是如何栽培他們,讓他們今天獲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呢?今次就由兒童心理專家 Dr. Rosa Kwok和大家分享張家朗和何詩蓓父母的三大育兒法則,,讓你也可以教育出不怕失敗,願意面對挑戰的小朋友。
育兒法則1:分清是自己的夢想還是孩子的夢想
張家朗出身於運動世家,爸爸媽媽都是八十年代香港的籃球球員,張家朗的爸爸也有說過,其實兒子投的三分球也很準。但是張家朗父母做得很好的一點是,他們不會逼迫小朋友要繼承自己的衣缽。多年來他們也是讓張家朗自己探索自己想要走的路,最後張家朗選擇了劍擊。
育兒法則2:在孩子的背後默默支持
張家朗的父親分享2019年張家朗為了爭取奧運會的參賽資格,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兒子當時有說,自己被隊友超前了。那一刻孩子正在經歷低潮期,張家朗的父親也有跟孩子聊天,也有跟孩子分析其實每一位運動員都會經歷高低潮。 而家朗每個星期天回到家中的時候,媽媽都會準備兒子很喜歡吃的秋葵、吃火鍋,甚至是鮑魚。
而何詩蓓的父母也是一樣,當初何詩蓓四歲起在南華會學游泳,單單是因為父母想要讓她學會游泳,好讓她不會遇溺。而何詩蓓的游泳教練也有讚賞她的父母,從來都不會催谷自己的小孩。這位教練也說道,作為游泳教練那麼多年,何詩蓓的雙親是他見過最好的父母。正因為她們不會催谷自己的小朋友一定要孩子達到怎樣的成績,而且性格也很看得開。
何詩蓓自己也在訪問分享,她在美國的密芝根大學就讀心理學,她會要求自己在每一次考試考到75分以上。其實在大學來說,75分以上已經是屬於A grade (甲級的成績)。何詩培也有分享過她的父母親從來也沒有催逼她一定要在游泳上達到很高的成就,也沒有要求讀書要有很厲害的成績,只是一直在旁默默支持著何詩蓓。
除了不會催谷孩子,家長的陪伴一樣重要。何詩蓓的父母親一有時間就會到游泳池,支持女兒參加比賽。繼今次亞運取得好成績,何詩蓓也藉此感謝父母。回想2020東京奧運會因為受到新冠疫情關係,何詩蓓家人未能現場觀看她比賽,但今次杭州亞運在疫情已消失後,家人親身到臨場館打氣。她受訪時表示:「我爹地媽咪都有嚟現場睇,可以喺佢哋面前攞到獎牌,真係好開心。」
育兒法則3:早讓孩子接觸多元活動 找到真正興趣
及早讓孩子接觸不同興趣也是非常值得各位家長學習的。哈佛大學的兒童心理學教授也曾提及,只有不會不斷催谷孩子,小孩才會擁有空間好好聆聽自己的心,到底自己想做什麼。
例如張家朗的爸爸,他只不過在機緣巧合下,讓家朗試試去接觸劍擊,這樣就意外開啟了張家朗專注劍擊的人生。
何詩蓓也有分享其實她四歲在南華會學游泳的時候,她覺得過程很沉悶,每一次上完游泳課也會哭鬧。但正正因為父母沒有故意催谷她的表現,慢慢她在自己游泳課中就發現:「咦… 原來我可以比男生游得更快的….」那一刻她開始思考:可能我在游泳這方面是有天份的。
郭博士最欣賞的是張家朗和何詩蓓在參加比賽時都有好好安定自己的情緒,何詩蓓的游泳教練也把她在游泳場上得到的勝利,歸功於她有很好的能力去安定和管理自己情緒。
張家朗也是一樣,他曾分享一開始在奧運比賽中,表現是落後的。後來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和心態,引述他的話語來說就是「一分、一分地追回來」。所以我們很需要在小朋友年紀還小時,教導孩子學習如何安定自己的情緒,與「情緒」成為好朋友。
總括而言,雖然不是每個家長這樣做就能培養出世界冠軍,但是不強求、不催谷,學會陪伴和尊重孩子的意見,鼓勵他們探索自己的興趣,發展多元化的技能,或許可以發掘小朋友不一樣的一面,培養出不怕失敗,願意面對挑戰的孩子。
郭博士 Dr Rosa Kwok 是一位兒童心理學家,從事兒童早期教育研究超過10年,現正在英國的一所大學擔當兒童心理學講師。郭博士在英國、香港、台灣、大陸等地區,已舉行過上百場演講,家長講座和師資培訓課程,療癒各位因培育孩子而煩躁不安的爸爸媽媽。
郭博士相關資訊:Facebook專頁 YouTube頻道 網誌Blog 免費訂閱教養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