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子女變得主動?這問題彷彿假設了孩子是被動的,需要父母做些事情來誘發他們的主動性。然而,事實剛剛相反,跟據Deci & Ryan (1985), 我們與生俱來有三種心理需要:自主感,能力感和關係感。這三種心理需要構建了我們的內在動機,在無約束的環境和情況下,驅使我們主動學習和探索身邊的人和事。
Deci & Ryan的提案不難被認証,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嬰孩的行為,不難發現他們總是在四處張望,用小手去摸索不同的物件,如果可以被小手握著的物件,總是會把它放進口裏,因為這是我們在嬰兒期的學習方式。這些對外界的好奇,似乎是大部份嬰兒也會表現出來的行為。到了孩子懂得爬行或走路,他們總是四處探索,嘗試不同的玩意。既然我們與生俱來對身邊的事物便具有好奇心,為什麼這主動探索的態度會隨成長而消失?父母又可以怎樣做去延續或保留孩子的好奇心和對外界事物的主動探索態度?我們可以從滿足孩子這三種心理需要着手,延續孩子的內在動機。
自主感
保護孩子是父母的天職,但過份保護也會令他們失去自主感覺。父母的過份規範或幫孩子做決定會令他們喪失自主感,相反,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在安全和可行的情況下,盡量給予孩子選擇可令他們對所作的決定更投入。例如,讓他們參與決定上什麼課外活動或興趣班、讓他們參與計劃日常生活的時間分配等。如果父母真的希望孩子學習某種樂器或運動,也最好令孩子感覺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比如以樂器為例,父母可以給孩子三項選擇(鋼琴、小提琴、或大提琴),鼓勵他們從中選擇一項。當孩子沒有被迫的感覺時,他們的投入和自主學習程度便相對能提升。
能力感
另外,當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他們便會主動嘗試。而這些能力感是建立於以往的成功經驗和孩子的成長心態上。家長可於日常生活中給孩子營造多些成功經驗和灌輸他們學習心態。例如,家長可安排孩子做些他們能力所及的家務或任務,如抹枱、收拾玩具,和協助提物件等,這可令他們覺得自己是一個好幫手和一位有能力的孩子。另外,相對於成敗得失,如果家長能更重視孩子的做事態度和學習過程,這樣便能培養出孩子的成長心態以及抗逆能力,令孩子在面對失敗時,能視之為學習機會,檢討表現後繼續嘗試。相反,當孩子覺得自己是欠缺能力,而又認定能力又是天生的不能改變時,他們面對失敗後便不想再嘗試,所以幫助孩子建立能力感和成長心態是很重要的。
關係感
最後,每位孩子也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和關懷。孩子如能在完成任務後獲得肯定和讚賞,在失敗時得到支持與鼓勵,這大大地誘發他們主動嘗試和勇於面對挑戰的動力。
所以,父母可以從滿足孩子這三方面的心理需要着手,保持他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誘發他們的內在動機,主動去嘗試不同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