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考慮吓人哋嘅感受,咁多親戚嚮到,唔係你鐘意就可以爭野玩同隨便發脾氣,你覺得自己好叻咩。。。。。。下次等人哋玩完先,唔好再亂咁發氣。。。。。。」聽著媽媽訓斥,8歲的芊芊默默低著頭,一言不發,坐在一旁的親戚都不敢多言。
事源今天芊芊一家和其他親戚到姑媽家聚會,芊芊因為表弟不讓她參與網上遊戲而和表弟搶奪遊戲機,又破口大罵。媽媽因為她的無禮而感到生氣又尴尬,便立即當眾教訓芊芊。
爭執乃小朋友甚至是成人平常不過的情節,媽媽指出芊芊的錯誤也是源於希望她能學懂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然而,此刻的芊芊,是否真的因為媽媽這翻操作而「當頭棒喝」,反思自己的行為之餘,又記得「考慮吓人哋嘅感受」、「下次等人哋玩完先,唔好再亂咁發脾氣」?
在搶奪遊戲機和破口大罵之前,芊芊或許已因表弟不讓她參與網上遊戲而納悶、煩躁、氣結,而在衝突後,不但沒有玩到遊戲,還被媽媽當眾訓斥,當下芊芊會有什麼感受?身同感受、易地而處、換位思考,很多人會說,但如何實在執行?父母在教導和培養子女的同理心之際,首先應是自己在行為上為子女展示同理,願意了解子女的感受。
美國精神分析學派專家Heinz Kohut (1984)認為,同理心(助人者對當事人及其情感的接受)是為對方提供「矯治性情感體驗」(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的核心。個人正在經歷的痛苦、困擾、抹不掉的煩惱和情緒,在當下都是真實的,不由得別人來否定,也不會因別人的否定而消散。每一個情緒反應皆有其意義和表達,即使父母未能認同子女的某些行為,也可嘗試先接納情緒本身,避免一開始便批評式教育。中國人社會傾向重視家庭和諧,「大要讓細」,不少父母會時時提醒子女在外要尊長愛幼,卻往往只著重行為結果而忽略了在子女的感受。
身教比言教更有力量,若果故事中媽媽要芊芊「考慮吓人哋嘅感受」,更好的策略是先展示出自己有重視過女兒在事件中的感受,再引導她去了解自己和別人,從而學懂更成熟地處理衝突。
家庭教育 | 協助孩子建立正面的 自我 價值
協助和教育子女同理心時,可以注意:
尊重子女的感受和情緒
同理不代表鼓勵和支持不合理的行為,但我們仍可以先回應對方的情緒,了解子女的感受和想法,再協助分析和處理問題。
讓子女有空間思考衝突的處理方法
與其直接指責和教導,我們可嘗試在聆聽子女想法之後,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事件,協助他們了解自己以外,其他人的可能出現的感受與想法,邀請子女去一同反思與討論,鼓勵表達自己之餘,也體會別人的感受。
心理健康 |讓孩子學識拒絕
參考資料:
Kohut, H. (1984). How does analysis cur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方婷 (2021)。載於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主編),《心理學家的工具箱:疏導負面情緒的10大溝通法則》(頁37-43)。萬里機構。
方婷小姐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樂融整合心理治療中心創辦人,現私人執業。近年方女士主要作臨床心理治療及教學工作,現兼任美國上愛荷華大學及香港青年協會講師,碩士畢業於香港大學佛學輔導、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及悉尼大學傳理系,並分別擁有電影、中國研究和心理學的學士學位,累積超過 10 年專上學院教育經驗,曾於港、台出版多本心理著作。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專家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