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系之中,有數個星體環繞太陽公轉,科學家稱這些星體為「行星」。1930年,天文學家湯博 (Clyde Tombaugh) 發現冥王星 (Pluto),便認定這是太陽系的第9顆行星。然而,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在2006發表的新版行星定義,太陽系行星必須具有「軌道環繞太陽」、「有足夠質量維持流體靜力平衡」與「具有清除相似軌道上其他天體能力」等3大條件。因為冥王星不符合條件,所以遭降級為「矮行星」。
雖然冥王星在2006年被降級為矮行星,但學界對冥王星是否太陽系行星仍爭論不斷。上星期,美國太空總署 (NASA) 署長布萊登斯汀 (Jim Bridenstine) 公開表態,堅稱冥王星就是行星,挑戰過去13年間的學界主流共識。他說:「冥王星就是行星,我就是這麼學的,而我忠於這看法,我堅持這看法,我捍衛這看法。」然而,很多人質疑他作為美國太空總署署長的資格,因為他只是曾經擔任海軍飛行員,缺乏航天經驗,對天文學更是門外漢。他能夠任職署長,只因作為共和黨眾議員的他,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競選期間表態力挺,所以特朗普當選後,便論功行賞,委任他做太空總署署長,主要政策是擴大民間部門對太空事業的參與程度。
其實,布萊登斯汀的講法根本沒有科學證據,因為如果冥王星能夠被列入太陽系行星的話,太陽系眾多星體能會被納入行星之內。例如,2005年,有天文學家發現天體鬩神星 (Eris) 的質量,比冥王星多出27%,更有資格成為太陽系的行星。因此,布萊登斯汀的講法是盲目政治表態多於科學論述,根本不能與其太空總署署長的職銜相配合。
另一方面,隨着航天科技的發展,人類對冥王星的認識逐漸增加。2006年,美國太空總署發射新視野號 (New Horizon) 探測器,旨在更深入探索冥王星與古柏帶 (Kuiper Belt) 天體的情況。根據新發現的數據,冥王星表面有俗稱阿摩尼亞的氨 (ammonia),由此推測該矮行星可能有地下水。科學家推測冥王星表面的氨與冰火山 (cryovolcano) 噴發有關,並有機會有地下水存在。冰火山是存在於地球以外至少-150℃低温天體上的一種地貌,因為冥王星表面溫度約為-230℃,所以冥王星存在冰火山。與火山不同的是,冰火山不會噴發熔岩,而是噴出水、氨,以及甲烷一類的揮發物。
總括而言,隨着航天科技的發展,人類對天體的認識會逐漸增加。當大家認識天體多一點的時候,布萊登斯汀這一類的無知想法便會被消除。
關於亞伯林 (林Sir)
林伯強致力推動STEM教育,在多份報章撰寫科普文章,例如《都巿日報》、《文匯報》和《大公報》等等,並首創「唱歌教科學」方法,以唱歌方式教授科學知識,代表作包括《激光中 物理篇》、《鋼之鍊金術師 化學篇》、《齊來煉金 化學篇》、《重力牽手 物理篇》和《無重量 物理篇》等等,獲多個媒體報導和轉載。林氏以「亞伯林」網名在多個網上社交平台發表「科學教育歌」,獲得大量網民點讚並轉載,成為本地「唱歌教科學」的網絡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