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與大家從不同角度認識天文學,這一次「天文仁」希望與大家分享五個你不能錯過的天文知識。
Tag Archives: STEM
甚麼是天文學?天文學(Astronomy)主要是研究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夜間星體和天文現象,當中包括行星、衞星、行星和特別的深空天體(Deep-Sky Objects)。當然,天文學作為自然科學(Astronomy)之一,能夠牽涉不同領域的科學範疇,屬於一種跨學科的科學知識。
近年來,天文攝影逐漸普及化,很多愛好者都喜歡走到郊外,拍攝燦爛的星空和銀河。早於3000多年前,古人會透過想像力,把肉眼所見的星體串連成為星座,方便認星。直至1922年,國際天文聯會(IAU)召開天文會議後,將全天劃分成88個星座,以幾何圖形配合星座的神話傳說,協助我們有系統地記得星座的位置。
這個星期,大小姐要交功課,題目是「AI 自動門」,功課要求是做6張簡報去介紹他們的產品,當中包括「同理」、「發想」、「原理」、「測試」等。這些中文詞語,對我來說真是似懂非懂,和筆者搞創科比賽的比賽要求及用字不太一樣,實在有點摸不着頭腦。
香港賽馬會透過其慈善信託基金推行兩項旨在促進中小學校創新和科技的計劃,其内容成為教育局發展兩項創新科技教育課程單元的基礎。這兩項計劃包括由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及捐助的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計劃,以及支持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目的是提升高小以至初中生在創新科技的知識,透過推動中小學STEAM (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教育,裝備學生21世紀所需的能力,提升青年的數碼能力。
早前筆者和孩子們一同參加STEM比賽,這次是較辛苦的一次。筆者又要處理小朋友的PPT、又要擬定答問環節的題目,也要處理他們的短片剪接及海報設計的內容。日間上班,晚上要陪小朋友溫習及做功能,筆者只能用中午極有限的時間去處理比賽。當中的困難,只有自己才明白。家長又要懂編程、又要懂做演示,又要代入評判視野去思考,真的不能什麼也交給老師,我們也應該體諒老師的辛勞。為孩子付出,就不問回報。
STEM教育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幫助孩子培養解難、創新和協作的能力。在與家長接觸的過程裡,了解到家長在孩子的STEM學習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有效的方法可幫助家長更好地配合孩子的STEM學習,從而培養孩子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認識科學能激發小朋友的探索精神,家長可帶孩子參加有趣的科學活動,燃起他們的好奇心!裘槎科學周現正舉行,小朋友可參與實驗示範、科學遊蹤等,即使是初生嬰兒也適合,大家要把握機會報名參加。
STEM教育愈來愈受到重視,不少學校已積極培養學生的科技能力。日前保良局林文燦英文小學學生設計的「腦幫手」項目獲得年度科技比賽盛事 — Solve for Tomorrow大型全港學界科技比賽季軍。筆者看了他們的設計,認為十分實用。
作為「Early Adopter」一族,怎可能不去試試ChatGPT呢? 筆者索性在自己的手機安裝一個免費的POE,並讓孩子一同試用ChatGPT,讓我們一同應用新科技、擁抱新科技。我們更應用ChatGPT來做學校一份的不計分功課,給他一個ChatGPT初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