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光纖之父:高錕 – 由小發明開始

03-11-2020
thumb_537_900_600_0_0_crop


香港本地科學教高錕於9月23日與世長辭,終年84歲。他發明了光纖,改變了世界的通訊科技,造就今天的互聯網絡。高錕教授走完了傳奇的一生,他不單是卓越的科學家,還是傑出的教育家,也是令人尊敬的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


高錕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在童年時已經是一位小小科學家。他的好奇心極強,透過自行閱讀科學普及讀物,嘗試動手進行一些簡單的科學實驗及製作小發明,從而培養學習科學的興趣。在高錕教授的自傳中,他憶述他兒時很有興趣進行化學實驗,曾在家中與弟弟高鋙自行跟着科學雜誌把水電解,成功製造氫氣和氧氣。他亦曾經動手自製「泥球炸彈」,用紅磷混合氯酸鉀加水而製成。他把製成品扔向街上,炸死了街道上的小鳥,因而心中感到內疚。後來,弟弟高鋙被熾熱的酸性液體燒傷了手,導致高錕放棄學習化學,轉而迷上了物理學。


在高錕的自傳中,他指出小時候「背誦」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他認為語言能力的發展,需要經過一種不斷累積的過程。人類用語言、引用前人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並向接收者傳達準確的訊息,藉以刺激思維。如果接收者本身也具有豐富的知識,更會激發更多意念。因此,背誦是把有用的知識永遠嵌進腦袋的好方法,日後有需要時便可以立即把知識由腦袋提取出來。然而,高錕絕不是背記硬背,而是掌握了大量資料後,運用各種學習工具和技巧,動腦筋來解決問題,從而引發思考,發掘更深更廣的知識。


1996年,高錕博士確認了高純度的熔融石英(fused silica)纖維就是理想的光學通訊介質,但當年通訊業界既不重視,也不關注他的研究結果。但是,高錕博士沒有因此氣餒而放棄研究,反而憑着鍥而不拾的精神,繼續研究光導纖維通訊。於是,高錕博士開始周遊各國,親身向不同私人企業宣傳光纖的可行性及發展優勢,並邀請他們共同研發純石英玻璃光導纖維,設法將實驗室中的成果落實為商業產品。最終,光導纖維不久之後面世,令通訊技術邁向新的一頁。


由於高錕博士在任職的私人企業進行研究工作,故此公司可以把他的研究成果註冊為專利,成為公司資產,令高錕博士賺取巨額財富,然而他沒有這樣作,反而把光纖開放給所有人使用,造福世人。他曾經接受訪問提及:「如果事事以錢為重,光纖技術成果一定大打折扣。」他又表示有一個「未完的夢想」,就是網絡可普及到一個程度,讓未來的用戶能夠免費上網。由此可見,高錕博士是不問回報,只為興趣而研究,為人類無私奉獻。因着他的成就,美國太空總署把天上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高錕星」,藉以表彰他在科學領域的成就。


2009年,高錕教授憑「光導纖維」奪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得到科學最高殊榮,但這是個遲來的認可,因為此時高錕已患上腦退化症,把年輕時的事情差不多忘記得一乾二淨,而他也不能在頒獎台上發表得獎演說,只能由他的妻子黃美芸代為宣讀得獎感受。然而,年邁的高錕沒有因此而氣餒,他憑着自己僅餘的力氣去完成最後一個志願,就是幫助其他腦退化病人。他與妻子黃美芸於2010年成立「高錕慈善基金」,透過中大舉行步行籌款活動,獲得300萬元善款,用以支持基金運作,以及舉辦認知障礙者家屬網上培訓課程,以便他們學習怎樣照顧患病的人。


回顧高錕教授的一生,他從幼年到老年,都跟科學與群眾發生密切的關係,利用科學的才能,造就人類文明的進步與幸福。雖然他於晚年患上腦退化症,忘了這個世界,也忘了自己的科學成就,但世人卻不會忘掉他。每逢我們晚上抬頭觀望夜空,在天空的深處會發現一顆明亮的「高錕星」,一直在照耀着我們,引領世人的腳步,走向無垠的將來。


順德聯誼總會鄭裕彤中學物理科老師 – 林伯強  及  燕京書院物理科老師 梁添 合著

關於亞伯林 (林Sir)

林伯強致力推動STEM教育,在多份報章撰寫科普文章,例如《都巿日報》、《文匯報》 和《大公報》等等,並首創「唱歌教科學」方法,以唱歌方式教授科學知識,代表作包括 《激光中 物理篇》、《鋼之鍊金術師 化學篇》、《齊來煉金 化學篇》、《重力牽手 物理篇》 和《無重量 物理篇》等等,獲多個媒體報導和轉載。林氏以「亞伯林」網名在多個網上社交 平台發表「科學教育歌」,獲得大量網民點讚並轉載,成為本地「唱歌教科學」的網絡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