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家庭教育 | 負面 自我 將 形成悲觀思維及嚴重依賴性

15-02-2022
家庭教育-心理-情緒-管理

從兒時塑造良好 自我 概念,可協助青少年順利渡過青春期的角色混亂時期。大家都知道青少年很容易受朋輩影響,就算家長多努力與孩子溝通,往往朋輩的一句話就足以把家長與青少年的協議推翻。因此有很多家長都會很想知道如何可以確保孩子在踏入青春期時不要那麼容易受到朋輩影響而做出恨錯難返的決定,希望家長可以從我們的臨床經驗中獲得一些啟發。

自我價值低 影響「事實」理解

作為輔導專業人士,我們每天細聽着不同案主的故事,慢慢地根據我們的專攻而會整合到不同的故事的主題。而其中一個常見的主題是: 案主會以他/她的 自我 價值去解讀自己所正面對的處境,因而他/她對自己的視觀會定義了他們所看見的「事實」,就好像一個 自我 價值低的案主有時候會說到他在社交生活中覺得別人在針對他,沒有人喜歡他,彷彿在他身上發生的事情都只有悲劇那樣,但在客觀環境上別人對他們的看法可能並沒有他們所形容的那麼糟糕,別人可能只是對待他像對待其他人一般。

自我 價值低 引發悲劇視角

這種解讀方式可怕的地方是,案主這些錯誤對環境的理解往往會觸發一些後續的事件,導致進一步的成為 自我 實現預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即具體化並確立了別人對他/她心目中的想像,影響了他人對他/她的觀感及自己的名聲,例如: 那案主會因為覺得別人針對他而不去和別人溝通。最終,這一切在不認識案主的人看來,都是案主自己咎由自取,只能怪案主有過於敏感或有愛戲劇化自己人生的傾向,讓自己的人生看來悲天憫人,有些人甚至會誤以為案主這樣做只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事實上,案主那些所謂悲天憫人的表達手法很多時候很真實地反映了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Humanist psychologist) Carl Rogers 指出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由三方面組成。當中包括: 1. 理想的自我;2. 自我形像;及 3. 自尊(Kendra, 2018)。

在臨床經驗中,當青少年因行為問題而被轉介到輔導服務後,我們會與案主訪談了解他們的行為動機。在與青少年探討他們的思考和行為模式時,我們經常察覺到他們的 自我 概念都和他們過去的家庭經驗有關。當中,有部分青少年因在家庭中長期無法獲得肯定或是沒有感受到被愛,因而對自己有很多負面的看法,更甚者會缺乏自尊及有負面的自我形象,導致他們在社交中以不合宜的方式與人互動,例如: 他們對別人過度依賴、長時間需要別人的肯定、在社交期間會放大別人與他們自我價值的相呼應的行為等等。

不難明白,要是案主長時間以以上方式與他人互動的話,他們只會在社會化的過程當中面對更多的挫敗感,社交焦慮是其中一個因自我概念薄弱而常見的後果。相反,有健康的自我概念,即有正面的自我形象和有自尊的,案主在社交中會對自己和別人有較為正向的視觀,因而能有效長久持續健康的社交關係,在社交場合中會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從而亦可能增加社交能力,甚至在學習上的分組合作能力,幫助他們在學習上有更好的表現。

鍾艷紅小姐 (Ms. Sylvia Chung)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6A 品格教育導師、PEERS®青少年社交訓練認証導師、於臨床督導服務機構(澳洲)通過評估之臨床督導,過去曾任職於多間社福及教育機育進行輔導、培訓特殊學習需要學童及其家長和教師等相關工作,亦曾於大學內任教授心理學概論、發展心理學,兒童發展學、質性研究等課程及參與不同範疇的研究工作。現於一所國際學校- 滬江維多利亞學校(中學部)內任職,協助提升學童的精神健康及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情緒支援服務。

家庭教育 | 協助孩子建立正面的 自我 價值

家庭教育-自我-價值-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