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名小男孩因疫情,需與家中飼養的 倉鼠 分離,別離時男孩情緒激動,哭得力竭聲嘶,令人為之心痛,究竟家長應如何教育子女面對死亡與失去?對於小朋友來說,死亡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事情,因此當事情不幸發生,他們特別需要及時和合適的哀傷輔導,否則他們或因無法接受失去而產生影響深遠的後遺症。許多時候,死亡或別離總是發生得很突然,專業社工或心理學家未必能隨即介入,家長或成年人可嘗試透過以下方法與孩子一同經歷。
小朋友悲痛時常見的4大反應
當小朋友內心情緒波動,孩子會以不同的形式表達哀傷,了解小朋友的反應有助家長及早為孩子作出情緒疏導。常見反應如下 :
1. 發惡夢
2. 突然尖叫嚎哭
3. 精神呆滯
4. 產生社交障礙
生命教育四大方向
一、為告別作出心理準備
首先,家長不用迴避或否認死亡的話題。以 倉鼠 事件為例,家長必須要清楚孩子對「 倉鼠 需被人道處理」背後的了解,若是一知半解的話,則可以陪同孩子一同閱讀相關的新聞報導,而家長亦不宜在這階段加入自己對事件的判斷,特別是事件的好與壞;否則會影響到孩子表達內心的勇氣,甚至會擔心自己的感受與家長不相同而不被接納。故此家長需耐心聆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盡情抒發其內心的情緒;隨後再對孩子講解別離的程序與原因,為孩子作出面對失去的心理準備。
二、向孩子釋出同理心
孩子情緒波動時,親人可給予擁抱並輕拍肩膊表示感同身受。家長切勿否定孩子的情緒,更不應斥責孩子,如「有乜好喊呀?」、「死隻 倉鼠 有咩咁大件事呀?」、「早知唔畀你養!」等等,因上述都是對孩子情緒的否定,由於這些情緒都是孩子的潛意識,未了解孩子對事件的理解前,更不宜妄下判斷。故孩子出現情緒波動時,家長可給予孩子擁抱,並表示明白,說出如「明白這件事令你感到難過…」等說話,這有助孩子感受到家長的同理心。
三、從離別方式講解生命的價值
飼養小動物可教育孩子如何面對死亡,不同的離別方式亦有不同的意思。社會上不時會發生虐待寵物事件,這是不尊重生命的表現;若動物不得已需被人道處理,如倉鼠事件,則可減輕動物死亡時不必要的傷害與痛苦,某程度上也可算是尊重動物的告別方式。
四、與孩子分享自身感受
除此之外,分享自己內心的掙扎,有助與孩子溝通。許多時候,孩子未必能完全表達內心的情緒,甚至因為從未經歷過與死亡相關的事件,而不知道如何表達,故此家長的坦誠表現,絕對有助作為孩子的學習典模,令他們懂得面對死亡,並知道用什麼情緒來表達傷痛。
生命教育能夠讓孩子學習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死亡」是人生必經之路,讓孩子及早學會面對生存和死亡,可加深孩子對死亡的了解,同時更可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建立對生存價值,及有助情商(E.Q.)的發展。
梁秉堅 Jeff Leung
註冊社工
關注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推動正向Positive文化,
提升社會、企業、家庭保持「正向」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專家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