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子女教養】子女 追星 可發展個人 身份認同

28-12-2021
方婷 追星

猶記得兒時在電視看到喜歡的歌手或組合,總會按耐不住興奮的尖叫,手舞足蹈,也會滔滔不絕的跟家人說自己 偶像 的各樣好。其時父母總是訕笑,也不免滲雜些許認真地說:「哎呀,你睇你好似癲咗咁,聽吓歌、睇吓冇所謂,千祈唔好諗住做歌手,唔好諗住好似啲人咁出去 追星 。」每逢娛樂 明星 有什麼劣行被曝光,父母也會借機說什麼娛樂圈很複雜,那些人很蠢才會去相信 明星 是完美的。

最近,中港台三地網上以至線下聚會,總離不開台灣著名 偶像 離婚門,披露的細節牽連甚廣,引起連番討論。互聯網中人人是自媒體,不需要經過傳統媒體報道和過濾,普通市民可直接看到 明星 名人的第一手資訊。許多個人評論和主觀意見,不經修飾便可流轉傳閱,孰真孰假,一時三刻未必能分得清。不同的資訊可以讓大眾了解社會上各種意見,建構對事件的看法,同時也不經不覺影響接收者的想法和認知。

別了「家長式指導」
與孩子一同尋找 身份認同

有別於以往被動式接收新聞資訊,現今家長和子女可以主動尋找不同訊息,在討論 偶像 和「 追星 」時,其實可以借機成為親子間的「優質時光」( quality time )。根據心理學家Erik Eric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青少年時期屬於第五個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發展個人 身份認同。Erickson 指出人隨着不同的年齡階段,在社會交流和心理發展的互動下會面對不同的挑戰,過度和克服了這些挑戰,人便會正向發展及成長。在尋索自我身份的旅途,青少年會向外探索不同的形象、思維、角色。明星 偶像 是一個最常見參考和學習的目標。比較直接的影響是衣着打扮、風格、使用產品,又或是 偶像 的人生目標、性格特質等等,都可以是模仿的方向。

以往不少家長(包括筆者的)聽到子女去「 追星 」,生怕子女學壞、荒廢學業,嚇得即時阻止,嚴正其詞道出 明星 不是幻想中美好云云。長大了,當然體會父母擔心的種種。後再反思,其實在擔心與反對之間,是否可多一些聆聽與理解?

Erickson的理論教曉我們「追星」在青少年時期是尋找 身份認同 呈現的其中一種方式,或許在擔心下,父母仍可以先尊重子女的喜好與想法,專心聆聽子女說 偶像 的好處,鼓勵學習及發展良好品質,再慢慢討論學習與消閑時間分配等等。遇到 偶像 「翻車」事件,也可以從多角度一起分析,讓子女了解人有不同的特質,有優點同時亦會有缺點。

個人成長與樹木的成長一樣,只要滿足一些條件,就能茁壯成長。大樹成長理論指出:

  1. 需要時間

沒有一棵大樹是樹苗種下去,兩、三天就能變成大樹,人的成長亦然,不要期望子女一時間所有事情都很成熟,樹木是歲月刻畫出的年輪,人也是一天天學習和長大。 

2. 需要穩定

大樹得以成長,需經歷千百年來的風霜雨水,也要有足夠的陽光、營養和合適的環境。孩子在成長中不免受磨練或錯折,同時也需要家人穩定的愛、關懷與支持。

3. 需要根基。

大樹的樹根深入地底持續的吸收營養,才可賴以生存,成長茁壯。如果根基不牢,大樹就會被風吹走,甚至連根拔起。人的成長亦需要在不同的知識中吸取養份,認清自己,才可正向成長。

4. 需要向上成長。

大樹先長主幹再長細枝,互有空間,而要壯大必須向上長。人也是不斷挑戰自己,在不同領域中探索、突破,再向上發展。

5. 需要面向陽光。

大樹成長的目標就是一定要積極地尋找陽光,陽光是大樹的希望所在。人的成長也是面對希望,不斷遭受打擊壓抑的人往往會變得怯懦,失去自信,理解與鼓勵可給予人希望。

參考資料:

林仁和(2018)。《自我探索與成長》。揚智出版。

方婷小姐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樂融整合心理治療中心創辦人,現私人執業。近年方女士主要作臨床心理治療及教學工作,現兼任美國上愛荷華大學及香港青年協會講師,碩士畢業於香港大學佛學輔導、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及悉尼大學傳理系,並分別擁有電影、中國研究和心理學的學士學位,累積超過 10 年專上學院教育經驗,曾於港、台出版多本心理著作。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專家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

【子女成長】為小朋友訂立 時間表 提升動力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