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 兒童理財 教育」很重要,但至今香港教育政策並沒有這方面的課程,所以教育孩子理財的重任就落到了家長手上。但家長要開始教導小朋友理財觀念之前,自己必須先掌握4大重點。
1. 讓孩子從生活中體驗・越早學理財越好
有外國調查顯示,少於5%的家長會在小朋友5歲之前和他們討論有關金錢的問題。不少家長認為小朋友年紀小,無法理解理財知識,不用那麼早就給小朋友上理財一課。但其實家長不用把小朋友的理財想得太複雜。他們一開始接觸的可以是一些簡單的知識和概念,例如:紙幣和硬幣的分別和價值、買東西是需要錢的、錢是靠努力去賺取的等等。而較常見的方式,就是讓小朋友把硬幣分類、數一數裏面總共有多少錢,或是告訴他們一個金額,讓他們從中選出需要的硬幣數量。
這時有家長會說:小朋友知道紙幣和硬幣的價值並不代表他知道東西的價值。我也認同,他們年紀還小時,跟他們說貴還是便宜,他們不一定有概念。所以當然不能只用單一的例子,家長可以多利用不同生活情境讓孩子接觸金錢,例如運用實體金錢幫忙付款,買一包他愛吃的糖果,讓他明白一包糖果大約的價值,讓他們從確實的數量和自己喜歡的東西來學習金錢概念。
2. 守住原則・言傳身教給孩子最佳示範
各個家庭的經濟條件和用錢需求不同,提供給小朋友的理財方法自然也會不一樣。就好像零用錢金額的多與少、金錢使用上的分配等,也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然而,每個家長在教導孩子理財的過程中都應該守住自己的原則。
常常聽家長分享,子女因在店舖看到喜歡的東西而吵著要家長買給他們,最終不少家長都因為敵不過小朋友的「眼淚攻勢」而買下。其實家長並不能輕易妥協,因為這樣當下滿足了小朋友,卻變相鼓勵他們將來有更多的要求。小朋友會覺得,如果他們想要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往後只要用「扭計」的方式就可以,不會考慮到家長的財政狀況和想法。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並不是拒絕就算,而是要和他們解釋這麼做的原因,例如:買東西是要用錢的,而錢是父母辛苦每天打工賺取的,並不只是一個數字,不是要多少就有多少;小朋友日後可以自己靠努力和知識的運用去賺錢。同時金錢也可以透過長期規劃而來,例如儲蓄是其中一種方式,以備不時之需,並非當下就馬上揮霍。同時,也可以嘗試和小朋友制定一些規則,例如多久可以買一樣想要的東西等。
另外,家長這邊廂常常提醒小朋友要分清「想要」和「需要」的概念,也以此為由拒絕給小朋友買玩具,但那邊廂,家長自己是不是也常常在網上購物、「淘寶」、行街買衫買鞋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呢?小朋友很喜歡模仿,家長絕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如果限制小朋友一個月買一件想要的東西,那自己也一定要做到,否則無法說服小朋友,甚至會影響他們對物質的態度。家長唯有堅守原則,灌輸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才能讓他們日後面對不同的情況都可以做出正確的決定。
理財方法因人而異,但家長能透過掌握好理財的重點給予小朋友良好的理財教育。下一篇,我們會分享另外家長應有的理財教育 2 大重點。
關於 Patrick Sir
林溥來先生,香港英文補習名師,投身教育事業接近二十年,是補習中心EDFLOW Learning Center及國際幼稚園Galilee International School的創辦人兼總校監。英語教育書籍作家,著作《小學雞英文》系列獲香港教育城「十本好讀」獎及教師推薦好讀獎。電視節目主持及司儀,並為教育節目擔任英文顧問。網上教育短片創作人及多個兒童品牌代言人,深受觀眾及品牌喜愛。香港科技大學化學工程榮譽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系碩士。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專家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