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本港學齡兒童人口持續下降,學校面臨收生困難的情況日趨嚴峻。日前,香港玫瑰崗學校與華富邨寶血小學宣佈停辦,無疑給師生與家長帶來衝擊。無論是校長、老師、社工,均深明家長的感受,也充分理解面臨轉校對孩子情緒支持和學業連貫性的影響。今次,註冊社工梁sir就與大家分享,如何協助孩子順利過渡,減低停辦學校的影響。
專家分享
父親和母親在家庭之中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從傳統華人社會的家庭中,父親是家庭的主要管教者,能給予孩子明確的規範和原則。他們教導孩子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成為孩子的男性楷模。而母親通常是情感支持者,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她們建立孩子自我價值,教導他們與人相處之道。
最近在一節會談當中,一名學生覺得自己成績既不好,人際關係也不太好,所以未能成為一個被父母及社會接受的人,他彷彿正在告訴我,只要自己被父母及社會接受,父母會快樂,他也會很快樂。孩子想做個更快樂的人,父母應該怎樣做?
在一次的家長工作坊中,筆者向家長們提出有關人人都需要為自身的情緒負責這概念,並以子女考試成績不似預期為情境作討論,可能這情境太切合大家的實際經歷,因此引起大家熱烈討論,其中有一位家長問:「可是我女兒沒盡力,考試成績差,難道我不能夠覺得失望嗎?」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如果對方不是這樣做,我就不會有這個情緒 」,這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人的情緒是由對方的行為和言語所激發起的。
ABC Pathways Group 創辦人Bally早前與一群校長以童為盟,拍了一系列網上課程,題材圍繞德商、情商,她認為德商是兒童眾多商數中重要。擔任校監多年的她閱人無數,所以「一眼就看穿小朋友」,小朋友的德行反映背後的家庭教育,所以家長要著力培育孩子的品德。
在小學舉辦家長交流小組時,我會問家長一個問題,「你是如何看待你的孩子?」。家長通常會表達「希望孩子健康生長」、「與孩子關係不錯」、「或者在學業上能夠再努力一點就好了」等等。我又會再問「你覺得你的孩子是如何看待你呢?」,家長會打趣地笑說:「他應該覺得我囉嗦」、「道理有點多」,「讓他玩多一點就好了」。其實答案是沒有標準,重點在於父母怎樣理解自身與孩子成長的關連。
小朋友每天都需要玩,不過往往時間表被安排塞滿,無暇玩樂。ABC Pathways 負責人Bally分享,有時小朋友鬧情緒,是因為沒有足夠時間放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她向家長提供不要被小朋友情緒牽動的方法,家長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