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幼兒時期便喜歡進行 扮演遊戲 。所以在上一篇文章,我便介紹了2種扮演情況,包括1) 孩子的即興自發扮演,以及2) 建立角色場景進行的扮演。這些扮演情景需要家長和小朋友一起進行,才能更有效讓家長更容易進入小朋友的世界。而接下來我想分享的另外2種情況,如果好好把握,更能讓孩子從中學習更多知識、改善習慣!
3. 寓學習於扮演
在不少大人眼中,「玩遊戲」和「學習」是對立分明的傢伙,認為遊戲還遊戲,學習還學習。但其實對幼兒來說,他們幾乎都是在玩遊戲中認識這個世界,大部分的學習都是隨著玩遊戲的時候自然而然產生的。其中 扮演遊戲 便是幫助小朋友學習的重要過程之一。
在家長眼中可能會認為「煮飯仔」只是小朋友隨手拿點玩具、扮演媽媽的角色煮飯而已。但其實家長可以做的並不是只有收下孩子煮好的東西假裝吃飯,過程中還可以趁機教導孩子不同的知識。
譬如當小朋友問你想吃什麼的時候,家長不要浪費這個機會,可以說出玩具裏有的物品:「我想吃粟米。」鼓勵孩子找到相應的玩具水果。亦可根據小朋友程度,透過傳達知識增加小朋友對不同蔬果的認識:「粟米有豐富的維他命和營養,對身體很有益。而且味道甜甜的,煲湯或煮菜就最適合了!」家長也可在遊戲中加入湯匙、筷子作為道具,慢慢訓練小朋友舀、夾等手部精細動作。
此外,小朋友還可以透過扮演店員學會算數,計算不同商品的價錢;扮演上學的孩子來學習與人相處、培養社交能力;扮演醫生培養細心的特質及學會關心他人;扮演救人救火的消防員培養社會責任感⋯⋯家長不妨透過 扮演遊戲 ,讓小朋友從中學習不同技能、培養各方面修養及能力。
4. 扮演中改善習慣
想必不少家長都體會過,有時對小朋友行為的一時鬆懈會讓他們行形成某些壞習慣,過後便要花上大量功夫才能改善。譬如當家長叫小朋友吃飯時他不願吃,家長當下沒有正視,任由他發脾氣之後再慢慢吃,不知不覺就形成了每次吃飯都要三催四請的情況,往後卻不知如何改善處理。而 扮演遊戲 其實給了小朋友在玩樂中試著改善這些習慣的機會。
情境一:互換日常習慣角色
譬如每到吃飯的時候,家長和小朋友可以試著進行角色互換,讓小朋友做媽媽的角色,自己則做小朋友的角色:「你不喜歡吃飯,那媽媽今天不勉強你了。不如換你餵我吃飯吧?」而當小朋友願意進行餵食的角色時,家長同樣表現得不情願,遲遲不肯張口吞下:「哎呀!我今天不想吃。我和藍藍你一樣不喜歡吃飯。」一開始小朋友可能會跟著你一起笑,因為你做著和他一樣不願意吃飯的行為,他會覺得你明白他、覺得這樣很好玩。但久而久之,在換位下的他們可能也會體會到,要一直拼命叫人吃飯原來是那麼累的事,原來自己不肯好好吃飯會讓媽媽感到辛苦和不開心,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更藉此培養同理心。
情境二:重演生活場景
而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家長也可以模擬一些小朋友曾經面對的場景,從而教導小朋友改善一些事情的處理方法。譬如過去哥哥和弟弟一起玩耍的時候,從弟弟手中搶走了一輛玩具車,甚至一把推開弟弟,弄得弟弟大哭一場。那麼家長可以找機會和哥哥一起重演這個情境:家長搶去哥哥喜歡的玩具,再試著讓哥哥說出自己的感受:「你喜歡的玩具被我搶走了,你有什麼感覺?」透過這樣的過程慢慢引導小朋友去思考別人的感受,也藉此教導孩子正確的解決方法。
之後再同樣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跟哥哥說:「我知道你很喜歡那輛玩具車,看起來很可愛,可以借我玩一下嗎?」試著讓小朋友體會你的處理方式,那麼下次他們便會模仿家長的這些行為,知道想要拿某些東西的時候,一定要先禮貌地詢問,經過別人同意才可以。再把這些習慣和做法應用到往後的日常生活中。
其實對小朋友來說,許多生活細節都適合透過 扮演遊戲 來進行,感受會特別深刻。那種感覺就像我們小時候看課本,都會說醫院的醫生經常「黑面」,打起針來很痛,因此讓我們對醫院和打針難免產生些許恐懼。但之後當我們親身去體驗,會發覺打針的確很痛,但其實還是會有很多溫柔的醫生和護士,給予我們安慰、消除我們對打針的恐懼,才知道其實很多事情都要親身體驗才有不一樣的感受和收穫。所以家長不妨把握這些 扮演遊戲 的機會,讓自己走入小朋友的扮演世界,也讓小朋友親身體會,從中學習!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專家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