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比學歷重要 但多數家長正毀掉孩子未來

03-07-2025
0703bally_2

溫習、做功課往往成為親子戰場?在新城知訊台節目《人仔細細》中,主持人黎莉與ABC Pathways負責人Bally從三個真實個案,討論育兒路上,孩子成長最需要的關鍵。

個案一:不愛讀書 產生移民念頭

黎莉分享一個個案,朋友的孩子就讀傳統學校四年級,眼見孩子讀得很辛苦,幾乎全級最後幾名,對讀書不感興趣,只喜歡做運動。朋友最近到外國探望朋友,發現當地小朋友讀書很開心,毫無壓力,萌生移民念頭。但錯過了四年班轉校的黃金時間,黎莉便請教Bally會怎樣建議。

Bally認為單純因為「讀書不開心」而移民,是一種消極的逃避。「只看見國外學校的快樂,但她沒有考慮其他大問題,例如欺凌、環境適應、價值觀衝擊等。她直指核心問題是選錯學校,建議小朋友全情投入喜歡的運動,關鍵是不破壞家庭關係和降低小朋友的自信心。

個案二:為谷中文 走更迂迴的路

Bally分享一個真實個案,一一名母語是英語的美籍華裔孩子,因媽媽堅持「中文很重要」而被送進中文小學。結果孩子中文成績全軍覆沒,小朋友由很開朗、很喜歡讀書,變成一個抗拒學習,因為每天面對罰抄和責備。媽媽要求孩子放棄打羽毛球,全力讀書,Bally極力反對:不要抹殺他唯一的興趣,於是孩子繼續打羽球,四年級時贏了學界比賽,五、六年級獲一間超級名校的家教會招手,並獲學校栽培運動發展。

不過,當孩子轉校後,由於專注比賽,導致學業落後,自信心越來越低,成績又越來越不好。中三加入香港代表隊,中四便退學轉入體院訓練,卻因疫情錯過黃金賽期。最終,他帶著有限學歷回到美國,從文憑課程重新開始。

Bally強調:「走遠了不要緊,條條大路通羅馬。但家長要問自己:想不想栽培小朋友的自信?自信是很重要,放錯學校,小朋友就沒有自信。成績不好也不要緊,好像我以前很有自信,是因為我媽媽是不介意我的成績,反而重視我的品格,完全是無條件的愛。」她語重心長地說,「家長不要為了找一間好學校或者要孩子高分,而逼瘋自己,我們的初心是令小朋友成長有自信和開心。」

她引用龜兔賽跑的故事,兔子是贏在起跑線,龜因為持續的堅持,不停向前,最後追上終點,「所以我們不是要贏在起跑線,而是贏在終點線。即使輸在起跑線,但某天只要找回熱情和專注,可能中二、中三,當他發圍,一定會追得上。不需要在這時這刻拿某分數去證明他的實力。」黎莉也認同最重要是走到終點,以及家長在過程中怎樣陪他走過,而不是逼著他走路。

個案三:爸爸陪溫習 竟「離家出走」

另一個個案是爸爸因為陪三年級的兒子溫習考試而離家出走,該爸爸不太著重成績,不過孩子溫書時態度不好,又會鬧脾氣,孩子就說了一句:「我的事不用你理」,然後爸爸就生氣,離開家門,直到凌晨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