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enting教養一詞源自拉丁文,意思是「產生」,意念就是栽培子女的過程父母著重潛能的產生。那麼子女又如何從父母身上習得堅毅,面對逆境時亦展現出心理彈性,迎難而上?
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要協助年青人培養出心理韌力與彈性,就要先引導他們合宜地探索、定義及詮釋自己跟這個世界的關係。因此,我們常常發現在這成長階段,年青人內心會圍繞着「我」而產生的三大提問:一) 「我是誰」; 二) 「我有甚麼做得好;三) 「我將來會做甚麼」。 有趣的是,大部分年青人從自己身上都找不到答案,繼而需要從父母以至他人身上找尋答案。
心理學家Angela Duckworth (2016) 深信家長在教養中如能給予有效的引導,年青人的內心將變得強大,有更多的內在資源助自己面對逆境。而著名教育學者及作家 Laila Sanguras (2018) 提及到家長要對子女成長保持盼望,並嘗試在日常生活中激活他們的成長思維。
不是所有成功經驗都幫上忙
成功的經驗對年青人來說相當重要。然而,Sanguras (2018) 認為經驗中如果缺乏具分量的挑戰和認受性,則屬於無效的成功經驗,非但磨練不到年青人的韌力,反而更易令年青人感抗拒,磨滅意志。年青人渴望在生活中檢視自己實力和底線,他們不會因為一個學期沒有遲到早退而充滿能力感,卻會因為自己贏得一個回合的網路遊戲而沾沾自喜。家長可多着眼留意並認識子女在成功經驗中的「我有甚麽做得好」,幫助他們內心塑造出一個充滿可能性和潛能的「我」。
「你肯講,我肯聽」:減少無效溝通
除了成功經驗,製造充裕的機會來聆聽子女也是非常重要。留意到家長與年青人最常見的溝通方式就是「你有你講,我有我講」,這種各持己見,嘴不饒人的溝通其實是無效溝通。年青人渴望從父母身上明白到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來會應「我是誰」。他們要效法的是父母對待事情的心態,而非純模仿父母的行徑。因此,聆聽子女這部份變得很重要,不但助你掌握子女對於「我」的理解,也能從中從安頓他們內心,更重要是他們從父母身上效法到如何聆聽他人。但願父母給予子女有質感的成功經驗和聆聽時刻,讓埋在子女內心堅毅的種子,得以茁莊成長。
文獻參考
Duckworth, A. (2016). 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New York, NY: Scribner.
Sanguras, L. Y. (2018). Raising children with grit: Parenting passionate, persistent, and successful kids. Waco, TX: Prufrock Press.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專家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