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子女「講」私隱 :回應子女私隱需求的5大要點

28-07-2023

「我都有私隱㗎!」當爸媽聽到子女說出這話時,大概會感到晴天霹靂,心裡想「唔得,您的一切我都有權知道,最終都是為您好」。

對於子女的「私隱」要求,家長難免會感到忐忑不安、不知所措。但其實,子女懂得提「私隱」證明他們正在成長。幼兒談話通常缺乏上文下理,不但因為語言能力尚未發展成熟,亦因為他們相信每個人都知道他們所知的事情,沒有私隱可言。當孩子上幼稚園,他們會意識到原來「我」的想法,其他人是不知道的。直到踏入小學階段,他們漸漸對公開與保留哪些個人資訊、想法有掌握,同時明確地要求擁有私人的空間和時間,反映私隱的概念在孩子的世界中逐漸形成。當子女踏入青春期,私隱的需求將會愈來愈強烈,所以私隱可算是一個爸媽的長期課題。

私隱如何影響子女成長

隨著子女成長,他們必然會愈來愈重視私隱。但作為家長,難道就要屈服和遷就他們,對其隱瞞隻眼開隻眼閉嗎?那就要先理解私隱除了關乎公開與保留資訊外,如何影響子女建立自主權和信任感,再作定論。

原來子女的私隱需求與自主的建立有莫大的關係,最早可以追朔到幼兒期。根據Erik Erikson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每個人會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相關的發展任務或危機,在幼兒期(2 – 4 歲)需要接受自主與羞恥疑惑的挑戰。在這個階段,孩子正在發展自主和獨立,他們開始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根據個人喜好於生活作選擇,例如穿哪件衣服、玩什麼玩具等。家長因應子女的年紀尊重他們獨有的想法、喜好,容許他們對自己的私人空間和時間有一些的控制,有助他們的建立自主。

當子女的私隱沒有得到尊重,爸媽事事都要瞭如指掌,親子關係中首當其衝被破壞的是——信任。面對父母的事事追問和時時翻查物品,子女不但會感到很有壓力,更會認為父母並不信任他們。試問有誰會喜歡被懷疑、被不斷追問的感覺呢?當子女如此真實地感覺到不被信任、不被理解,自然很難反向地信任他們的父母,令親子關係中產生一種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假如將來子女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子女會想像「請求父母幫忙先是換來一大堆疑問」,就更加抗拒向父母開口,反而變得孤立無助。

如何尊重子女的私隱

子女渴望更多的私隱是成長的標誌。重要的是,家長要分清子女想要更多的私隱並不等於他們試圖要隱瞞什麼。以下是回應子女的私隱需求,家長該做的五件事。

一、耐心傾聽

同理心是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父母可通過分享自己的情感經驗,讓孩子了解成人也有情感和面對不同挑戰。譬如當父母感到焦慮時,可以向孩子描述自己焦慮的感覺,以及是如何應對焦慮。父母亦可通過與孩子一起閱讀故事、觀看電影等親子活動,讓孩子學習如何理解及和支持他人的情感和需求。當孩子表現出同理心時,父母宜即時給予正面反饋,適時的鼓勵和肯定能進一步激發孩子的同理心。

二、進入私人空間前敲門

建議家長在進入子女的私人空間前請敲門,即使門是打開的,也可禮貌示意。除了尊重子女的私隱需要,同時鼓勵子女模仿這行為,進入爸媽的房間前先敲門,建立對別人的尊重。

三、尊重子女的物品

家長避免在未經子女同意的情況下翻閱其個人物品,特別是私人日記,否則只會損害你和子女之間的信任。當然,連子女都知道需要被家長檢查的家課冊、作業本等,便不計算在內。

四、製造分享的氛圍

開放的溝通是雙向,而非單向。當期望子女「無私地」分享他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未必時時靠「問」。家長可以主動分享,誠實地回答子女的提問,營造輕鬆愉快的分享氛圍,不急於評論或教導,子女便會發自內心地想跟你分享他們的成長經歷。

五、適時介入

最後,尊重子女的私隱並不意味著忽略其異常狀況,子女需要私隱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情。當觀察到子女的異常徵狀如抑鬱、睡眠問題、失去興趣等,或發現子女從事危險的活動,家長便應作出介入。描述你的觀察,表達你的擔憂;理解他們的沉默,邀請他們的參與一同解決問題。

關於譚嘉宜女士(Chloe Tam)

譚女士曾於中小學、國際學校及私人教育機構,提供心理評估、個人治療、小組訓練和親職教育,改善學童的學業、情緒、社交及行為問題。譚女士現於私人及社會服務機構提供心理治療予兒童、青少年等,包括個人輔導、生涯規劃等。譚女士自求學階段一直致力推廣心理學,近年擔任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執行委員,繼續向社會大眾推廣心理健康。

香港樹仁大學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心理學)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PREPARE/ENRICH (婚前準備/婚後成長) 評估認可協談員

性格透視®(一級)認可培訓師

日本和諧粉彩準指導師

Mindful Kids (Coach Level) 兒童靜觀導師

相關文章

防止親子關係出現情緒勒索 向孩子提出請求留意5大點

小朋友嫌棄父母囉嗦?3個超有用貼士與孩子共同成長

兒童心事台|Rosa Kwok郭博士 兒科醫生教親子溝通三個「T」 乒乓球式對話令孩子愈來愈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