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AI 製圖工具Midjourney及其他類似的應用程式的出現,AI 在美術範疇的應用,由其在學校教育中,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有見及此,大光德萃書院科學及創新科技科團隊(Science & Innovation Deparment) 在本學年的第二學期,新增加入AI的課程,讓中一年級的同學率先探討AI在跨學科,包括視藝及英文科中的不同應用。
整個課程由熱身討論、AI 人工智能的基礎內容開始。同學們先由老師帶領下,討論在不同電影中對人工智能的印象,對比真實世界裡人工智能是什麼,帶出生成AI及AI 製圖 背後原理。課堂以Project Zero 的Thinking Routines “I used to think…Now I think…” 及”See-Think-Wonder”去讓學生總括所學。
接下來,英文老師在課堂當中教授描寫文(Descriptive writing) 的技巧,讓同學可以帶著寫作能力及詞彙到ICT課堂當中。同學們要把自己想繪畫的圖畫圖先以文字詳細說明。
及後,我們把這個學習部份分為兩個方向。一,老師教授同學使用平板電腦Procreate 的應用程式作電子繪圖,從而簡單繪畫出他們心目中的圖案。
二,老師教導同學如果把由一篇英文描寫文,變成AI 提示(Prompt) ,再把這些提示加進 Midjourney 當中,製作AI圖像。完成後,我們讓同學自行對比及反思AI 製圖工具的出現,如何改變學習美術的路向。為了讓學生可以展示所學及向其他同學學習,老師更把他們的作品和AI 繪圖拼貼,放上Spatial 的虛擬藝術展覽廳上。
我們之後更讓同學以Midjourney為視覺藝術科的功課,製作美術參考圖,取代一般在網上尋找參考的方法,並討論AI製圖工具如何在未來的日子協助同學學習視覺藝術。
除此之外,我們還讓學生把他們在英文課堂的創作帶到IC T課堂當中。在IC T課堂裏,他們用Midjourney來為自己的故事創作插畫,並加上自己的朗讀,或使用AI Text to speech 的功能(如:NaturalReader等),把一篇普通的英文作文功課,變成一本非常吸引的電子書。
在學習AI同時,我們在每堂加入Common Sense Education的Digital Citizenship 的課題,增潤學生的資訊素養。 最後,我們以班制辯論比賽的形式,讓同學探討使用這項嶄新技術背後的道德問題。
在這三個月每周家課當中,同學更需要閱讀和生成AI有關的文章,再在Padlet 平台上撮寫觀察和反思。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梁靜巒老師和團隊(包括胡樂其老師及車年炅老師)在設計課程時,一直思考著學生面對畢業後的社會必須獲得什麼能力、什麼知識。「我們不希望把重心只放在如何使用這一個工具上。當然同學們應該在畢業的時候,具備使用AI基本能力。但背後其實還有很多教學上考慮,包括:
- 同學有沒有足夠的資訊素養去分別資訊的真偽及使用別人作品的權限?
- 同學們有沒有足夠的語文能力及提問能力,讓他們產生精準的AI文字提示來製作他們想要的回饋?
- 同學有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去決定怎樣使用AI製作的內容?
- 學生從AI工具當中獲得答案後,老師如何引導思考?
這一切,都已經不只是單單電腦科技應用上的能力。這是跨學科的能力。所以要培養學生跨學科的能力,在校內就必須跨部門合作,讓不同學科的老師在適當的位置及時候提供專業知識,讓學生可以透過反覆練習,讓技術轉化為為自身的能力,真正掌握所學(Mastery) ,迎接這個AI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