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曾遇到孩子出現行為問題,動輒就大叫、甚至出手打人。到底孩子是從哪裡學到這些壞習慣? 不少家長第一時間就會聯想到孩子是受到在學校認識的同學影響!不過,這又是否實際狀況呢?
導致孩子出手打人的原因有很多,但其實很多時侯起源往往是來自他們的成長環境,特別是家中「照顧者」的行為。香港家庭中大部份父母都是在職人士,而照顧小朋友的責任就會落在如工人姐姐、祖父母等「照顧者」身上。當大人遇到某些情景;例如:接送放學或家中出狀況的時候,辛苦的勞動便會引發情緒。而情緒爆發時,大人往往會忍不住叫囂、指罵及嘈吵等。同樣情況應用到小朋友身上,當他們仍未有足夠的詞彙及表達能力,但又急需發洩情緒的時侯,能做的就只有扔物件或尖叫等行為了。假如家人的情緒不穩定、經常有爭執,自然亦會影響到小朋友的行為反應,錯誤灌輸孩子不正確的發洩渠道,令他們覺得動手動腳及打人是平常事。
最常見的情況,小朋友動手動腳,家長見狀馬上介入,責備甚至邊打邊罵。父母以打罵方式懲罰小朋友打人,其實並不是一個適當的教育手法。這樣的情況在孩子眼中,可能會形成一種錯覺,就是只要在身份、地位、能力都比人高時,便可以自己眼中的「對」與「錯」來懲罰,甚至欺凌他人。
從這樣的教育方式,小朋友真的會學懂「對」與「錯」嗎? 其實從他們道歉時用不情願的語調、眼神等行為,就可知道到他們只是因為被責備而道歉。要孩子真正學懂是非黑白、管理情緒並改善不良行為,父母應在小朋友做錯事時心平氣和地向他們解釋他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這些行為是不對的,並教導他們何謂正確表達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