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冠疫情持續,通關前夕市面上更出現「搶藥潮」,除了香港人常用的退燒止痛藥必理痛早前缺貨外,其他含「撲熱息痛」(Paracetamol)成分的成藥亦供應緊張。除了撲熱息痛外,市民亦可考慮挑選含有「布洛芬」(Ibuprofen)或「阿士匹靈」(Aspirin)的成藥「看門口」,不過每種成藥有不同副作用,服用前要先評估個人狀態。
撲熱息痛(Paracetamol)
撲熱息痛有效紓緩疼痛及發燒等症狀,服用後不會刺激腸胃,不過不具消炎作用,但安全性高,適合長者及小童服用。一般成人每日最大劑量為4,000毫克,若過量服用,會引致急性肝衰竭。
撲熱息痛是依靠肝臟新陳代謝,若肝功能嚴重受損,無法把成分完全代謝,或會導致毒素積聚於肝內,因此不適合肝臟受損、有嚴重肝病人士服用。
布洛芬(Ibuprofen)
布洛芬(Ibuprofen)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具止痛退燒功效,同時有消炎作用 。不過布洛芬有機會造成腸胃不適,建議飯後服,而胃部較弱人士,可配搭胃藥服用。曾患有胃潰瘍、胃出血、心臟病、中風等人士,建議服用低劑量。
另外,哮喘患者服用布洛芬等相關藥物時,需留意會否誘發病發。因此患有哮喘、心血管疾病及消化系統疾病的人士不宜服用。一般成人每日用量不可超過1200毫克。另外,要在藥劑師監管下購買含布洛芬的藥物,勿在藥房向普通員工買藥,更不應買散裝藥。
「阿士匹靈」(Aspirin)
「阿士匹靈」(Aspirin)亦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的一種,功效是阻斷體內的某些自然物質,以減少疼痛和腫脹,另外亦有退燒、消炎及抑制血小板的功能,但劑量一般較高。 阿士匹靈亦會刺激胃部,患有胃潰瘍、持續性消化不良或肝病的病人不可服用。18歲以下人士不宜服用,孕婦及哺乳媽媽服用前,應向醫生查詢 。一般成人每日用量不可超過4000毫克。
何為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簡稱 NSAID),除了口服藥物,一些用作紓緩肌肉痛的藥膏和膏貼,都含有這類成分,常見成分有布洛芬、阿士匹靈。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透過干擾身體內的環氧合酶(COX)來發揮功效,COX可控制前列腺素的生產,繼而影響其衍生的細胞反應和致病機理。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可用作退熱、止痛和消炎,主要亦可分為兩種,包括可同時抑制COX-1和COX-2的非選擇性非類固醇抗發炎藥,以及胃出血風險較低的COX-2抑制劑。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副作用
雖然部分非類固醇抗發炎藥不需要醫生處方就能買到,但不代表完全沒有副作用。服藥後的常見反應包括腸胃不適和水腫,長期服用較高劑量或會引致胃潰瘍、內出血,或心臟問題等較少見的不良反應。長時間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有可能增加患上慢性腎病的風險。
如果正定期服用阿士匹靈治療心臟病、中風等疾病,除非有醫師許可和指示,不然不要再配搭布洛芬作止痛退燒之用。
圖片來源: Freepik
相關文章
健康資訊|約7%港人患腸易激綜合症 研究:催眠治療4大方面紓緩症狀
健康資訊|春天濕氣重腸胃差 袪濕必試三款食療一個動作
健康資訊| 脊椎關節病變或與遺傳有關 遇痛症及早求診以免關節變形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