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情緒管理信箱 |Christine Mak 察覺子女 情緒 問題 父母應如何應對?

29-11-2021
Christine Mak_FB

情緒管理信箱 — 上星期接到一位家長電話, 他訴說在疫情受控,學校恢復實體課後,女兒的問題。女兒May向來成績很好, 現就讀中三。面對繁重的功課和測驗, 女兒悶悶不樂,放學後就會關自己在房,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頭痛、感冒和失眠。 一天早上,她告訴父母:「我頂唔順了!」 之後,女兒一直在於病假, 沒上學了。在傾談當中,她察覺原來一直對自己的狀況、 情緒 和身體反應出現的原因的毫無頭緒,也不知道如何能幫助自己過渡這情況。她想到的唯一方法是打機,讓她暫時忘記當下的問題!父母很擔心,但他們感到百思不得其解, 為何一向乖乖的女兒為何會出現這情況?

在家長的心中,或許時刻都在想:如何讓孩子,幸福快樂、健康成長、 成功又出人頭地!面對變化萬千的世界, 我們每天與壓力和困難共處,家長深深知道:抗逆能力對自己和孩子,是畢生受用的生活技能和超級「內功」!心是這樣想,但在培養孩子的路上總是感到無所適從,失去方向。

結合心理學和腦科學觀點,陪伴自家兩個孩子成長的經驗,融合臨床案例, 我找到一些解答及牽引孩子成長的線索, 希望與家長分享兩項重要點子:

抗逆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就像增加肌肉一樣:

從教養和溝通,建構具抗逆能力的大腦

鼓勵自己和孩子分享情緒感受和需要。權威的神經學專家理查 · 戴維森,在《大腦的情緒生活》一書指出,具抗逆能力的大腦,前額皮層的活動量較高,這區域影響情緒反應、情緒調節和意義表達。當我們表達情緒感受時,增加大腦前額皮層和杏仁核神經網路的連接。每日安排15分鐘時間讓自己和孩子check-in情緒狀況, 是建構大腦的好練習!這生活習慣不僅加強了我們的思想和感情之間的網路,還可以幫助我們早些識別壓力的觸發因素,提升調節情緒的能力,讓大腦有空間思考有效的應對方法,學習新的應對技能。

嘗試更有效能的「解釋風格」

當一件未如意事發生,我們腦海會不期然解釋事情發生的原因。要留意這自動化的解釋,多受到我們的「解釋風格」(explanatory style)和習慣的思考模式影響。

試想想,假如May 或身邊重要的人將逆境解讀為

  •  「永久性的」(「今日唔翻到學,之後都唔會返到學!」;「永遠不會改變」;「成世都係咁」); 「個人原因」(「呢個係因為我能力問題!」;「這都是我的錯」), 且「影響一切」(「之後冇將來」)。
    具這消極「解釋風格」的人,會更感到無助和抑鬱,不太可能會有彈性的處理策略。
  • 另一方面,有效能的「解釋風格」 會從「永久性的」轉向「暫時性的」,而不是假設它是固定(「我可以改變情況」;「這是短暫的情況,會轉好的!」);不會將情況全歸咎於內在因素「個人原因」,而會考慮到外在因素(「這段時間轉變很多,身心都很難適應,並不全是個人的問題」); 從「影響一切」轉向「單一事件」(「係呢個學期適應上出現困難,可以找出原因」)。
    這「解釋風格」能紓解困擾的情緒,培養樂觀思維,增加思考彈性,從而帶動有效的行為和處理方法。

當自己和孩子面對日常和困難,多聆聽建立關係,給予時間訴說情緒感受,聆聽出情緒背後的信息和需要。學習覺察自己和孩子的「解釋風格」,每天幫助自己和孩子建立更有效的思考和解難策略。有需要時,能尋求專業的支援也是重要的資源呢!

參考資料:
理察·戴維森 (Richard J. Davidson)和沙倫·貝格利 (Sharon Begley) —《大腦的情緒生活》
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學習樂觀.樂觀學習》(Learned Optimism: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and Your Life)

麥詠儀女士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教育與專業資格
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
香港中文大學臨床心理學學士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香港心理學會副院士
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協會會員
美國「國際危機事故壓力處理協會」認證培訓導師
美國正向教養家長認證講師
完成由荷蘭阿母斯特丹大學主辦的靜觀教養導師證書課程

【子女成長】理性思維與情緒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