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已經踏入了2021年的最後一個季度。今年比去年看似稍為好轉,但日常生活面對的問題依然接踵而至。比如開學,本也曾經幻想過疫情將可控制,生活回復以往——可惜統統只能留在幻想世界,「疫情」總是看似沒完沒了的。有家長問我,如果子女在「新常態」下有時顯得悶悶不樂,有時又會發脾氣,但同時甚麼也不說,身為家長有甚麼可以幫助他們?如果不用理他,待時間過去就會好轉嗎?
要與子女取得情感連繫
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會有大小不愉快經歷,細如心愛的糖果掉在地上,大如親人離世,都是令人感到不愉快。不論事情的嚴重性,當事人的主觀感受都應當予以肯定、重視。當人承受不悅感覺,會出現三種可能的傾向:鬥爭、逃跑、僵持。如果兒童勇於談及不悅感覺,可說屬於「鬥爭」;如予以壓抑,在日常顯得悶悶不樂,可說屬於停留在逃跑或僵持狀態。不管用哪種方法面對,千萬不要忘記都是當事人的一種選擇。因此亦無用太過在意兒童「發脾氣」、「悶悶不樂」,同時「甚麼也不說」;而是想辦法與對方取得在情感上的連繫。
利用 藝術創作 讓小朋友「自療」
「自療」這個字眼,近年在坊間大行其道。其大約意思是讓當事人自主地進行「治療活動」,最終「自我療癒」。給兒童的 藝術創作 活動又能做到這點嗎?跟很多心理學理論一樣,藝術創作亦早已被放進心理治療當中使用。藝術創作過程讓當事人深入接觸內心世界,借此在不經不覺間整理經歷、疏導情緒,使人從中茁壯成長,最終得以「自療」。回應家長的提問,時間過去可否令兒童好轉,我相信如果在過程中鼓勵兒童繪畫、塗鴉,會有更大幫助。
具體而言,可以怎樣幫助兒童呢?不論是畫筆或者其他視覺藝術媒介,對於應付負面情緒都甚有幫助。兒童未必需要直接談及不愉快經歷,而是利用較間接方式使它呈現,例如以顏色表達情緒,以圖像象徵經歷,以比喻流露想法。只要兒童在自主地繪畫,在沒有主題、要求、規範的情況下,他們慢慢就會有意或無意間呈現到其內在情緒;同時就住其步伐,協助表達自我,並從中整理、疏理情緒。當然,如果在過程中發現兒童有甚麼不妥當之處,記得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陳凱榮先生
陳先生一直從事學校心理及教育工作,處理範疇環繞學生身心發展、人際關係、情緒行為疑難,以及家長面對的情緒困擾、內在困境等。近年陳先生開始為自閉症服務機構提供到校支援服務,例如自閉兒童及青少年個人成長,教育及生涯發展,社交情智訓練,家長/教師支援,社區共融等。
– 香港樹仁大學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心理學)
–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專家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