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Interstitial Ad Example

【STEM與大數據】地理科的考察工具

17-11-2020
thumb_1743_900_600_0_0_crop


上一篇文章提過大數據與STEM 的關係,今次我們來看看現今學校如何將STEM 與學科及數據聯繫。我們以地理科為例子:


記得去年十一月份左右,我和粉嶺陳震夏中學的師生們去馬屎洲作地質考察。這次考察的目標是教授學生應對DSE實地考察的相關問題。當中學生需要學懂:


1. 如何看地圖
2. 如何有系統地利用適當的考察工具來蒐集數據
3. 研究應該搜集什麼數據才可幫助解決問題
4. 學習分別第一手數據及第二手資料


根據以上的學習目標,老師事先把相關的地理知識教授給同學,然後和我合作製作了一次跨科STEM活動。我們要求學生在考察之前先完成以下3件事:


1. 利用 Arduino 及Micro:bit製作土壤PH值、濕度、温度、氣壓計和指南針
2. 製作航拍飛行計劃
3. 製作Google Sheet以便將濕度,温度,氣壓及風向計搜集到的資料即時傳送至Google Sheet 中


看到以上3件事,你們可想像學生們需要具備什麼知識吧!


首先,學生們需要研究感測器的規格是否適合應用於搜集及儲存相關數據,然後他們利用Arduino 及Micro:bit製作應用程式並拼砌出相關的考察工具。


接着,他們需要製作航拍飛行計劃並在地圖上規劃出相關的飛行路線及拍攝路線。當中他們學懂了如何看地圖及學習搜集與利用第二手資料。在實地考察當天,他們利用航拍機及根據飛行計劃來拍攝相關的圖片及影片。


搜集完相關數據後,他們在課堂中對那次考察進行討論及在Google Sheet整理考察數據來完成老師給他們的工作紙。


這次活動實踐了STEM、學科及數據的聯繫,學生們更在是次實地考察中明白到他們可以利用科技製作不同的工具來幫助他們。


我更發現學生們在是次實地考察中學會了很多在課堂上搞不明白的地埋知識,例如:他們學懂了分辦風向、水流與及地理環境如何影響馬屎洲的地質、石頭的形成等等。他們在這次跨科STEM活動中更理解到實地考察,考察工具和數據的關系。


後記,前幾天我在Facebook 和地下天文台台長討論了一些測濕度,温度,氣壓計,指南針,風向的感測器,當中他說”正考慮Climate board 可否做坐檯鬧鐘+温濕壓氣象站”,這句話使我看到孩子們STEM的道路了。


學生們當天利用Micro:bit製作的考察工具

DSE地理科實地考察資訊
學生們實地考察當天拍攝的圖片
考察資料搜集電子工作紙

關於Hillman

一個在電子學習打滾了十載的IT人,不停去和教師構想及創出新的電子學習教學法,希望利用電子教學發揮學生的潛能及打破傳統教學模式,藉此提升學與教的質索。他經常在教育局「打遊擊」,教授PDP和教師分享電子學習在世界的最新發展。Hillman為香港電子教育發展商會 (HKEDA)會長及八達科技有限公司科技總監。